三、结语:双元机制及其他 3.1 两条评论 (1)“伊地智评论”。日本汉语教育家伊地智善继先生曾经对汉字有非常尖锐的评论,他认为日本人学汉语的最大障碍不是别的,而是汉字。伊地智先生直率地说:“日本人会汉字,但实际上很多人是囫囵吞理解一个多字组成的词的,不能一个一个分开地理解。因此,许多日本人的会汉字其实不是真的会。再加上日本语用汉字同中国人用汉字有很多不同,形式上相同但实际上不等,这就阻碍了中国语的学习。”(史有为,1997/2013a) 这段评论发人深省。字与词都不能夸大或缩小它们各自的作用。词的教学与字的教学是不能互相替代的。要向汉语的高端深入研习,则字的学习必不可少。这就是说,一个一个地教学并认识基本词和基础汉字都是必要的,相辅相成地利用彼此也是必要的。 (2)“赵元任课题”。赵元任先生在1975年表示并没有把近似于word的单位简单地归结为“字”,他并没有简单地否定“词”,而是说“由于还没有人能开发出一套以客观的方法处理观念的技术,语言学家只能满足于用形式的标准来做词的标记”。并认为,“综合考虑韵律成分、形式类和同形替代等几个方面,也许会产生出一个跟其他语言的word很相似的概念”。但是,“我们为什么要在汉语里寻找那些存在于别的语言里的东西呢?进一步研究的更有成效的途径应该是,决定在那些单音字儿和句子之间有哪些类型的中间单位,而把管这些类型的单位叫什么这个问题放在次要地位去考虑。”(赵元任,1992:241~248,吕叔湘,1979/1989:167页附注3摘引赵元任《中国语文里节奏与结构的观念》,台湾大学《考古人类学刊》第三十七、三十八期合刊)⑨可见赵先生并不是简单地否定“词”,也没有简单地肯定“字”。 3.2 “广谱”现象 典型的词是确定存在的。我们不能因为字的重要性就简单地否定词。但是典型词的两头却是边界模糊的,而且其边界还在不断扩展,导致分布较广、较散。比起西语或日语,汉语词的凝固度常常不太高。借用药物学术语,我们认为汉语的基本单位具有“广谱化”现象。即词界不清楚,语素(字)与词的界限不清,词与词组的界限也不清。语素(字)、词、各种熟语都比较活跃,分布相对均衡。不像西方语言那样,句子的基本单位都聚集于words。汉语母语者把“字”与“词”(包括熟语)都用“字眼儿”去称呼,说明“字眼儿”就是一个广谱化的化身,同时也就证明了汉语人心中的真实感受。 3.3 字—词双元机制 专指义的“词”与多义项的“字”各有所长,它们之间存在明显的“语义差”与“功能差”。它们之间的距离对汉语教学产生的影响不容忽视。在语言养成/习得过程中,字与词各有作用。越是朝向现代口语,词越具有强势。越是朝向汉文化高层或深层,越是接近书面语和古文献,字(单音语素,或单音词+单音休眠词+少量非语素音节)越强势。因此,单纯说以字为单位来统率汉语教学,并无充足的理由。相反,目中只有词,绝不符合汉语人心中的真实,也不符合深化汉语养成的需要。字与词同为控制汉语的基本单位,同样在语言与言语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只是各自侧重的方面不同而已。汉语及其母语者在语汇生成、语汇养成方面明显存在着一种字—词双元机制。语言教学是对语言自然养成/习得某种程度的重现。因此,语言教学应该关注字—词双元机制。此外,双元机制并不限于单位,还应该有“关系”的双元。没有关系则不能成为语言。但单位毕竟是最明显的一项。对于习惯于“科学主义”一元观念的人来说,双元机制无疑是一次根本性的观念转换或转型。 本文原题《汉语的双元机制——兼议共性与柔性》,原为2010年北京大学“王力先生学术讲座”上的PPT。近来“本位”之议又起,促使笔者找出原稿将前几部分加入新近思想,修改成此文发表,以求指教。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