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的附加成分在交际语境中因语用频率较高,被附着于前面语句,从而实现语气词化,如衡阳话中的“是呗”、福州话中的“是伓是”、东北话中的“是吧”等附加问成分都是以此为途径成为句末语气短语词,进而语法化为语气词。这些附加成分的虚化往往伴随着音节的缩合、弱化。例如: (二)能够承载情态意义 吴福祥(1997)指出:“一个词汇单位如果因位置的变化而改变了原有的组合功能,则词义往往要发生抽象化。”[33]句末功能词语移居完整语句命题之后,句法功能被弱化,词汇语义变得虚化,而句末位置更多的是承载语句的情态语义,这就要求这些功能词语自身要蕴含能被激活的情态义,或是具有评注功能,能够实现句末语气词的情态功能。例如形容词“好”、否定副词“无”、语气副词“还”、判断动词“是”、存在动词“在”等,都具备这一特征,因此能够演化为句末语气词。 (三)重新组合能力较强 语气词附着于整个语句命题之上,这就要求句末功能词语在组合能力上具有较强的适应性,而不是仅仅与某种词类组合。同时,在语义上也不能有具体的所指,即不能指具体的动作或具体的性质。反之,如动作动词与完整命题组合的适应性相对较弱,即使经常位于句末,也不能附着于完整的语句命题之后,因而很难实现语气词化。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