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历史层次的研究应当而且必须放在方言史的框架之内 潘悟云(2007)指出:“汉语方言史的研究,要对各个音类做逐一分析,对存在主体层次的音类进行历史比较,构拟原始形式。”这实际上是纠正高本汉范式历史比较法思想的反映。高本汉在利用历史比较法时,没有注意到不同的历史层次,没有强调文白异读的差异,因而遭到许多学者的批评。潘的做法还是希望能在单一的历史层次上进行历史比较,最终构拟原始形式。不过这种研究仅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式,未必符合汉语方言的实际。因为汉语方言的历史演变从来就与西方的语言分化不同,在汉语方言演变的过程中,始终有受某种超方言——共同语(或优势方言)的影响。方言与共同语之间既分化又融合的关系导致了汉语方言的历史演变异常复杂。 刘纶鑫(2003)认为:“毫无疑问,要研究汉语方言的历史层次,就必须首先研究它们的历史,只有弄清了各个方言的来龙去脉,了解了它们形成的根底,经历了哪些发展时期,各个时期又有哪些经历,与哪些语言、文化有过多大程度的接触,才能对它们自身的发展进程、所受的其他语言的影响进行剖析,从而正确分析它们的历史层次。”这一观点正好道出汉语方言历史层次研究的复杂性。 以下从吴瑞文的分析看历史层次研究与方言史研究的关系问题。吴瑞文(2007)指出闽语漳平方言先四仙三有三个时间层次,如表十所示。 漳平方言先四仙三字音分布如表十一所示。 吴瑞文认为先四的是秦汉层、是六朝层、ian是晚唐层。之所以有如此观点,是因为只有一读的“件”字作为量词使用最早出现在南朝梁: 茂虔又求晋、赵《起居注》杂书数十件,太祖赐之。(梁·沈约《宋书·氐胡传》) 上者得三十余件,中者得二十许种,下者数物而已。(梁·僧祐《全粱文》卷七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