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引言 吕叔湘(1965)提出“他的老师”在(1)中表达“他当老师”的意思,而不是一般领属意义。 自吕叔湘(1965)以来,(1)类现象引起了学界的反复关注,文献中常常提到的跟(1)同属一类句式的句子还有(2-3)。 对于这类句子,早期的研究文献侧重于讨论句首名词短语(记作“NP1+的+NP2”)中定语(NP1)的性质,如黄国营(1981)称之为“伪定语”、 朱德熙(1982)称之为“准定语”、萧国政(1986)称之为“隐蔽性施事定语”、邢福义(1996)称之为“表象领属定语”。其中,绝大多数的研究都认为该名词短语的内部语义关系是非领属关系,只有个别研究认为是广义领属关系,如张伯江(1994)。为方便行文,我们在此统称之为“准定语”。 近年来,引发学界重新关注的则是这类句子的生成机制问题,来自不同理论背景的学者先后提出了几种生成模式,包括“‘的’字插入”如梅广(1978)、Huang(1982);“名物化”如黄正德(2008)、邓思颖(2008,2009,2010)、潘海华、陆烁(2011);“关系化”如刘礼进(2009);“类推糅合”如沈家煊(2007)、吴怀成(2008)、史金生、邝艳(2010)等等。其中,引人瞩目的是,“‘的’字插入、类推糅合、关系化”等生成模式近来先后都被“名物化”论者所质疑或否定。 笔者之前曾对这个问题做了一些分析(杨炎华 2013),本文拟进一步重新审视这个困扰学界多年的问题,彻底厘清其中的是非曲直! 本文首先指出“名物化”手段也并非良策,其次剖析造成这类句式长期无解的一个重要错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证这类句子的生成机制,最后就与此相关的问题一一做出解答。本文的核心观点可以概括为,这类句子根本不是“形义错配”句,处于句首位置的名词短语是经由话题化操作从动词后宾语位置上前移而来的,它的内部语法关系仍是领属性定中关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