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审美经验对构建生态意识的作用——以现象学为基点(5)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山东社会科学》2014年第 孙丽君 参加讨论

    三、审美经验对构建生态价值观的作用
    在生态意识中,人们不仅必须纠正认识论所形成的真理观,也必须纠正在认识论基础上形成的价值观。在认识论那里,由于将主体精神设定为世界的本源,因此,自然成为符合主体需要的工具,人们面对自然的态度,就是将自然视为人们利用的某物,价值观的本源,就在于以“主体的需要为基础”,主体的需要构成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中介。以主体的需要为基础,人们对自然进行任意的改造和索取,自然成为人类实现自我需要的工具。自然的工具化,也是认识论价值观的最终结果。
    在生态意识中,人们必须构建一种生态价值观。“土地伦理是要把人类在共同体中以征服者的面目出现的角色,变成这个共同体中的平等的一员和公民。它暗含着对每个成员的尊敬,也包括对这个共同体本身的尊敬。”⑩如果说,生态真理观的核心在于:对自我有限性的认识及在这一基础上对世界和人类的关系进行重新定位。那么,生态价值观的核心就在于:用这一新的定位指导人们的精神,形成一种新的价值判断体系,将生态真理转变成人类行为的指南。
    现象学构建了不同于认识论的价值观。在通过生活世界概念回答了人的境域性之后,胡塞尔又用了一个“充实性”概念建构了人类价值观的转向。由于现象学是有关事物在意识中显现的学问,当事物在意识中显现时,就产生了一个显现得好与不好的问题,胡塞尔将意识显现事物的好与不好的标准称之为“充实性”。“自胡塞尔以来,这样一个说法已经颇为滥觞:只要意识是关于某物的意识,即只要意识与各种类型的对象发生关系,意识就是意向的。当人们不假思索地使用这个说法时,下列联系往往会被忽略:对象是带着一个与它们各自的规定性种类相应的自在存在而显现给意向意识的。但它们之所以能够这样,乃是因为意识每次都熟悉这个指明联系,它可以追溯这个联系,从而发现自身给予的本原体验境况。故而在意识的信念中,即在它是在与自身存在的对象打交道这个信念中,包含着一个趋向:不懈地追溯这个指明联系,直至到达自身给予的层面。因此,意向的‘关于某物的意识’并不具有静态的特征,而是从根本上具有一种动力学的标志:要达到这种充实的趋向。”(11)也就是说,在事物向意识显现的过程中,意识所追求的最终显现应是那种本原的显现,这一本源显现的标志就是:意识不能进一步被指明,这一状态就是充实。可以说,充实性是胡塞尔现象伦理学的基础,也是其价值观的基础。
    胡塞尔开创的以充实为方向的价值观,对生态价值观起着一种示范性作用。充实价值观的核心,正在于充分的反思,反思并发现自身被给予的本原体验境况。这种本原体验境况发生在如下情景之中:只有当我们的反思意识不再进一步进入其他指明联系时,意识的反思才得以结束。可以说,生态价值观的基础,正在于胡塞尔充实概念的提出。在这种充实概念中,当人们反思自我被构成的过程时,只有反思到这一步——人们意识到自然是构成人类最终的限制性因素,才真正达到了充实。充实性正是生态价值观的本质,这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充实价值观强调静观而非行动。在认识论中,认识论的价值观以主体概念为起点,满足主体需求的即为有价值,反之则无价值。这种以主体需求为基础的价值观,强调的是改造自然,使自然作为我的工具。因此,认识论价值观以满足主体需求的行动为最终目的,其价值核心在于改造,按主体需求进行改造。这种以改造为方向的价值观强调的是行动,而过度的人类行动正是形成生态灾难的原因之一。反之,以充实为方向的价值观,则强调对自我形成过程的反思或理解。在这一反思或理解的过程中,价值观的核心在于静观,静观自然、社会、他者和自我,正是在静观的过程中,人们不仅发现了自我能力的来源,而且发现了自我能力的极限,因而,人们学会了理解,学会了宽容,更学会了与他者包括自然和谐地生存在一起。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