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由于现象学的使命在于“在纯粹的直观中阐明内在于现象之中的意义:即阐明认识本身以及对象本身根据其内在本质所指的是什么”③,审美经验的本质就来自于对意识意向性各种相关项的追溯过程。现象学的审美经验,本质上是一种对于自我的经验。“对于胡塞尔来讲,特别有一种奇迹超过于其它奇迹,即‘纯粹的自我与纯粹的意识’。”④正是意识到纯粹自我所具有的构建能力,构成了胡塞尔对审美经验的基本描述。在审美活动中,“对于主体而言,它们作为现象才是现象;正是主体在一块画布上的风景面前把自身确立起来,主体从自身之中把悲剧性的东西产生出来,并且使这个事件充满了戏剧性。因此,我们又可以反映这些事实了,正是在这些事实之中,主体对这个现象世界的构造发生了”⑤。所以,“宜人的风景,开心的是我;但是情感,是我对风景的归属,而反过来,风景是表达我内心的信号与密码。”⑥在现象学的视野中,一些现象之所以美,就来自于这些现象确证了人类意识的形成过程。现象学运动对审美经验的本质界定有一个共同方向:那就是强调意识意向性得以形成的基础,强调自我意识之所以形成的基础,而审美经验本质上正是对于这一基础的经验。胡塞尔发现了生活世界对人类意识意向性的决定性作用,海德格尔则关注人类通过什么样的活动获知世界,伽达默尔发现了传统对人类意识意向性的决定性作用,梅洛-庞蒂则强化身体在构建意识意向性中的作用。总之,从某种意义上,现象学运动就是对人类意向性能力形成过程和形成因素的研究,这一研究向度决定了现象学视野中的审美经验是对自我形成过程的经验,通过在意识中建构自我的形成过程,人类意识到自我的有限性,审美经验就是对这一有限性的领悟,在这一领悟中,人们与自我的有限性和解并安于自身的有限存在方式,这就是海德格尔所说的诗意栖居的本质。 海德格尔对人类两种活动的区分,集中解释了审美经验的本质:在海德格尔看来,人类都是在自我的世界中形成的,要了解自我,必须了解世界对自我的构成性。人类有两种性质的活动,一种是以使用为目的的日常活动,一种是不以使用为目的的活动,审美活动正是这一活动的代表。使用活动的本质,就在于它是一种以此在世界为基础的向前的筹划,此在之所以能筹划的可靠性来自于此在生活在一个特定的世界之中,但此在只有忘了构成他的世界,他才能自由地筹划他的使用活动,因此,在使用活动中,人们不可能形成对自我构成过程的意识。只有在不以使用为目的的活动中,此在才能倒转其视野,进入构成他自身的这个世界之中,意识到正是这个世界,构成了现在的自我。在海德格尔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科学活动、以认识为目的的活动,都具有一个强烈的使用目的,因而本质上都属于第一种以使用为目的的活动;而在审美活动中,由于这一活动不是以使用为目的,因此,审美活动隔离了人类的日常活动,使人们进入艺术作品的世界之中,在这一世界中,人们倒转了自身的关注视野,惊异地意识到构成自我的世界。 其次,在现象学的视野中,审美经验是生态意识的一种构成元素或组成部分,二者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但这一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并不是认识论的那种线性关系,而是一种循环关系。认识论的审美经验本质上是由人类意识的本质所决定的,是人类意识的一部分,这一部分代表了人类主体的自由感,代表了一种“无功利的功利性”和“无目的的目的性”。认识论的各种美学理论,其基础都在于这种对自由主体意志的追求。在这一追求中,人类将外在的规律内化为自身的目的,从而构成了人类历史无限进步的理念。这是一种线性的思维,主体构成了这一线性思维的起点。但是,在现象学的思维中,审美经验与生态意识之间的关系并不是这种奠基于“主体形而上学”中的线性思维方式,而是“整体决定部分”、“部分推动整体”的循环方式。一方面,生态意识作为一个整体,包括生态价值观、生态真理观,生态审美观。其中,审美经验是生态意识的一部分,审美经验的内容受到生态意识的决定和制约。没有生态意识的整体改变,单靠生态审美观的单兵突进,不可能进行真正的生态审美;另一方面,现象学认为,意识的意向性是一个生成的、历史的概念,人类的生活世界决定了意识意向性的基本能力。在这一过程中,生态意识的发展必然会推动审美经验的改变;同时,审美经验的改变又形成了生态意识新的生活世界,二者形成一种循环往复的互动关系。这是探讨审美经验与生态意识关系的前提。 再次,由于审美经验的原初性,审美经验构成了反思认识论的冲力。这一冲力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现象学视野中的审美经验强调对自我构成过程的反思,作为一种自我有限性经验,它促使人们重新关注自我有限性的来源,关注意识的构成过程。这种对自我世界的反思正是对认识论基础——主体形而上学——最为彻底的反思;第二,审美经验作为冲破旧传统的力量,对认识论思维形成了一种冲力。生态意识不是无源之水,生态意识的产生,也有自身的生活世界。从这一角度来讲,认识论思维构成了生态意识产生的前提和传统,构成了形成生态意识的生活世界的一部分。对于生态意识来讲,认识论构成了一个已定的存在秩序,要冲破这一存在秩序,就需要寻找这一存在秩序的基础并考察这一基础的“科学性”。在这里,现象学提供了一种思路,现象学的审美经验则提供了一种现实的路径。可以说,认识论正是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活动的思维根基,但现象学证明了使用活动本质上是一种后发的活动,依赖于通过不以使用为目的的活动而形成的自我意识,只有在以审美经验为代表的不以使用为目的的活动中,人们才可以倒转自身的结构,反思自身的世界,反思认识论的盲点。“每当艺术发生,亦有一个开端存在之际,就有一种冲力进入历史中,历史才开始或者重又开始。”⑦而生态意识的本质,在于使人们意识到自己仅仅是生态环链的一部分,自然构成了自我,自我的有限性本质上来自于自然对自我的构成性。因此,在这一过程中,审美经验对自我有限性的反思构成了生态真理观与伦理观的基础。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