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艺理论 >

脆弱的平衡(2)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外国文学评论》2011年 郭宏安 参加讨论

    《批评之批评》的结论是: 一,文学不单由结构造成,还由思想和历史造成; 二,把历史的设想和结构的设想分割开来,并不像想象的那么容易。先前以为分析工具是中性的,概念是仅供描述的,其实工具和概念都是具体的选择,即意识形态的选择的结果; 三,文学与价值的关系是固有的,抽象的文学不存在,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文学观念的变化自然也带来了批评观念的变化,这种变化是: 一,批评不应该、甚至不能够仅仅谈论个别的书,它总要对生活表态; 二,批评和作品一样,也应该“探求真理和价值”,文学和文学批评所达到的真理在性质上是一样的; 三,为了更好地理解作品,必须将作品置于逐渐扩大的语境之中,作品本身、作者、时代、文学传统等构成了不同层次的语境,这些递进的语境并不互相排斥,而是相互容纳、相互交叉、相互补充; 而《文学在危难中》的结论则更为具体、更为明确: “如果今天我自问为什么喜欢文学,答案自动地浮上脑际: 因为它帮助我更好地生活……比日常生活更坚实、更雄辩,然而从根本上说又是一致的,文学扩大了我们的世界,促使我们想象另一种设计它、组织它的方式……它向我们提供不可替代的感觉,使真实的世界变得更有意义和更美。它远非一种简单的消遣,为有教养的人准备的娱乐,而是使我们每一个人更好地回答做人的志向。” ( 《文学在危难中》,第15 - 16 页) “帮助我更好地生活”,可以说是单刀直入,开门见山,以平实的文字说到了问题的根本,胜过了脱离文学的具体事实、抽干了文学的汗水血脉的“理论”之千言万语。
    《批评之批评》的思考是: 法国人读书越来越少,批评作为关于书的书,更只涉及这越来越少的一群人中的少数,然而,“批评不是文学的表面的附属部分,而是它的必要的副本”(《批评之批评》,第7 页) 。批评不是谈论作品,而是和作品及其作者对话,也就是说,批评家和作家一同追求真理。当然,当批评家发表了他的文字,他也就成了一位作者,别人也可以和他一同探讨真理,就是说,批评的对话是一条“不可断裂的链条”( 《批评之批评》,第191 页) 的一个环节; 而《文学在危难中》则对下列现象表示忧虑: 数十年中,中学毕业会考中报考文学方向的竟从33%降至10%,大学毕业生如果不当文学教师,就会成为失业大军中的一员。这种萎缩的文学观念不仅出现在课堂上,而且出现在媒体上,更有甚者,相当一部分作家本人也甘愿屈服于批评的笔下,因为他们都经过学校的培养,都试图获得批评家的青睐。文学观念的演化导致法国文学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引不起人们的兴趣。托多罗夫呼吁,把今日的法国文学及其批评从形式主义、虚无主义和唯我主义的这三件“令人窒息的紧身褡”中解放出来。语多讥刺,然而非如此则不足以引起人们的警惕。
    自然,在法国没有“舆论一律”的东西,因为“智者恐惧只读一本书的人”( 蒂博代《六说文学批评》,三联书店,2002 年,第68 页) 。托多罗夫的观察引起了热烈的讨论,赞成的说是“打中要害”,反对的说是“全盘否定”,唇枪舌战,众声喧哗,巴黎有十多家报纸、电视、电台参与了论战。无论如何,法兰西学士院院士马克·福马罗里说“新派批评善于炮制莫名其妙的新术语,使文学欣赏变成沉闷乏味的概念游戏”令人难以否认,也是切中时弊之论。
    总而言之,如果说《批评之批评》是对法国文学批评中以结构主义为代表的形式主义君临一切的局面的一种反思,《文学在危难中》则更像是对法国当代文学理论、文学作品及其批评的一种挑战,一种抨击,或者说,一种悔恨中的反思。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