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现代文学 >

灵光与深度——鲁迅的《红楼梦》研究及其影响(7)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中国社会科学 刘克敌 参加讨论

        注释:
    ①鲁迅:《论睁了眼看》,《鲁迅全集》第1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239页。
    ②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232页。
    ③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9卷,第232—233页。
    ④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9卷,第179页。
    ⑤鲁迅:《小说史大略》,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88—89页。
    ⑥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9卷,第180页。
    ⑦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9卷,第233页。
    ⑧陈平原:《小说史:理论与实践》,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205页。
    ⑨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9卷,第234页。
    ⑩鲁迅:《“这也是生活”……》,《鲁迅全集》第6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601—603页。
    (11)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9卷,第269页。
    (12)《俞平伯论红楼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香港: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1988年,第360—361页。
    (13)吴宓:《〈红楼梦〉新谈》,北京大学比较文学研究所编:《中国比较文学研究资料:1919-1949》,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第306页。
    (14)鲁迅:《〈绛洞花主〉小引》,《鲁迅全集》第8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145页。
    (15)傅杰、邬国义主编:《王国维全集》第1卷,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9年,第64页。
    (16)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9卷,第229、231页。
    (17)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鲁迅全集》第9卷,第338页。
    (18)鲁迅:《〈绛洞花主〉小引》,《鲁迅全集》第8卷,第145页。
    (19)鲁迅:《看书琐记》,《鲁迅全集》第5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第530页。
    (20)鲁迅:《〈草鞋脚〉小引》,《鲁迅全集》第6卷,第20页。
    (21)鲁迅:《小说史大略》,第88—89页。
    (22)周汝昌:《还“红学”以学——近百年红学史之回顾》,《北京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
    (23)《沉沙集:李希凡论红楼梦及中国古典小说》,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第360页。
    (24)参见蒋和森:《一部对时代生活感到痛绝的书——论〈红楼梦〉的思想内容及其社会意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红楼梦研究集刊编委会:《红楼梦研究集刊》第5辑,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25)蒋和森:《〈红楼梦〉论稿》,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第33—34页。
    (26)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鲁迅全集》第9卷,第338页。
    (27)陈平原:《小说史:理论与实践》,第167—168页。
    (28)至于“新红学”另一代表人物顾颉刚,由于和鲁迅关系彻底敌对,此处不论。
    (29)《胡适文存》3集卷8,合肥:黄山书社,1996年,第491页。
    (30)耿云志、欧阳哲生编:《胡适书信集》中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710页。
    (31)参见孙玉蓉:《俞平伯与鲁迅》,《鲁迅研究月刊》1994年第4期。
    (32)孙玉蓉:《俞平伯与鲁迅》,《鲁迅研究月刊》1994年第4期。
    (33)孙玉蓉:《俞平伯与鲁迅》,《鲁迅研究月刊》1994年第4期。
    (34)据笔者对《俞平伯全集》利用电脑软件搜索结果,没有查到此类资料。
    (35)龚鹏程:《中国小说史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45—346页。
    (36)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国文学史编写组:《中国文学史》第3卷,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第1115—1116页。
    (37)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9卷,第234页。
    (38)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鲁迅全集》第9卷,第338页。
    (39)陈寅恪:《吾国学术之现状及清华之职责》,《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第317页。
    (40)参见吴学昭:《吴宓与陈寅恪》,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年,第11页。原文为:“避其名而居其实,取其珠而还其椟。”
    (41)参见陈寅恪:《冯友兰中国哲学史下册审查报告》,《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52页。原文为:“承审查此书,草此报告,陈述所见,殆所谓‘以新瓶而装旧酒’者。”
    (42)陈寅恪:《王静安先生遗书序》,《金明馆丛稿二编》,第219页。
    (43)参见陈平原:《小说史:理论与实践》,第198—203页。
    (44)陈寅恪:《西游记玄奘弟子故事之演变》,《金明馆丛稿二编》,第192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