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学视点 >

叙事与经验:小说本体论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 徐岱 参加讨论

    【内容提要】关于“小说本体论”的讨论虽然并不新鲜,但仍有继续言说的必要。因为它涉及小说艺术的价值观,关系到如何正确对待小说的创作与阅读等问题。为了促进小说艺术的发展,我们需要从叙事与经验的关系中获得当代小说家继往开来把故事“讲好”的路径。在后形而上学视野下,本体论建基于以感同身受的体验为基础的认识论。根据优秀小说家们的创作实践经验,最具代表性的小说本体论主要有三种:小说本体的愿景论、思想论、语言论。审视这些各有所取的不同路径,可以让我们深入思考“何为好小说”的价值本体。优秀的小说都拥有一个基本特点:“复杂与单纯”形成的艺术张力。
    【关 键 词】叙事学/小说诗学/本体论/经验/语言
    【作者简介】徐岱(1957-),男,山东文登人,浙江大学人文学部主任,“求是特聘教授”,兼任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浙江省美学学会会长,著有《美学新概念》《基础诗学》《小说叙事学》《什么是好艺术》《侠士道》等,主要从事文艺美学与诗学、跨文化批评、中国现当代小说研究。
     
    一后形而上学小说观
    无可讳言,本文的论题属于老生常谈。之所以要旧话重提,主要是与科学总是不断追求标新立异不同,人文艺术领域各学科的发展呈现出相反状态,往往需要通过将一些基本问题不断重新提上议事日程,来实现继往开来的目的。歌德说过:凡是值得思考的事情无不是已被人们思考过的,我们所能做的,仅仅只是重新加以思考而已。[1](P.3)英国小说家毛姆同样也写道:我兜了一大圈,发现的仍然是人人都熟知的东西。[2](P.71)当然事情还不这样简单。关于“小说观”的问题,换句话说,也就是关于“小说究竟是什么”的本体论研究,焦点在于小说的“身份确认”。用毛姆的话讲:小说到底是不是一种艺术形式,它的目的是教育还是愉悦?[3](P.7)这是一个似乎已无人在意却并未彻底澄清的问题。认为“诗是自然的孩子,而成熟的小说则是失去天真的现代文化的产儿”[4](P.15)这样的观点,迄今仍反映着相当多的“文化人”对小说隐含一种轻蔑的立场。由此来看,尽管小说在今天已十分普及,但对于其艺术价值的理解仍显得见仁见智。
    这使关于“小说”的“本体论”讨论有必要重新提出,而问题的症结则在于,这种讨论的可能性是否存在。在经过了所谓“一切皆可,怎样都行”的“后现代思想”如飓风般扫荡之后,这个话题在当代学界不仅显得“老旧”,而且其作为学术讨论的合法性似乎都已受到怀疑。换言之,为了重审“小说观”,首先必须为“本体论”正名。
    作为哲学领域中的核心概念,人们对“本体论”(Ontology)一词并不陌生。通常认为,该词最初由17世纪的德国经院学者郭克兰纽(Goclenius, 1547-1628)提出。源出希腊文,在希腊哲学史上,对它的研究始于以泰勒斯(约公元前624—前547)为代表的“米利都学派”。泰勒斯致力于探索构成宇宙最基本元素的“本原”(始基)。在他看来,我们生存的这个世界的一切存有者皆可回溯到一个共同的最初原理,即形成万象世界的共同的本原特质。但由于泰勒斯把这个宇宙本原归之于水,因而具有不确定性。这使得其“本原研究”存在逻辑缺陷。但无论如何,这项研究开启了本体论思考的源头。经过了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思想接力,直到“埃里亚学派”的巴门尼德这里,这项研究才获得了根本性的推进。
    巴门尼德的贡献在于,他将本体论明确界定为关于“存在”(being)的讨论,并提出了两个影响深远的观点。第一即“存有为唯一”说,强调对“存在”之“本原”的研究也就是对“是”本身的探讨,这就否定了无的存在。换句话说,“存有不可能不存在,非有不可能存在”。第二即“思想与存在不二”说,这意味着严格区分“经验观察”和“理性认识”。前者提供给我们的是日常经验以及它所呈现的变动不居的世界的表象,只有后者提供的才是这个表象世界后面永恒不变的东西。[5](P.33)正是这个东西奠定了世界万有的存在之存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巴门尼德被称为“哲学中本体论传统的创始人”[6](P.96)。也正是从这里,我们可以发现以两位哲学伟人分别为代表的两个重要的哲学思想的渊源:柏拉图的“现象可见不可知,理念可知不可见”思想,和亚里士多德强调“事物的本质存在于其自身之中”的西方思想史上的“形而上学”。
    亚里士多德将他的《形而上学》这部著作所关心的问题称为“第一哲学”,其基本内容概括地讲,即探究万物的普遍本质的“是之为是的科学”,其目标意在超越柏拉图主义中“理念与实在”的二元论分离。由此来看,形而上学的基本命题就是对“存在是什么”的追究。其中蕴涵着两方面的内涵:关于“是”的确定意味着“本体论”的探讨,关于“什么”的思考属于“认识论”的范畴。这就意味着,形而上学其实包含着本体论和认识论两大部分。一方面,认识论必然是本体论的,一切认识论都必然具有本体论性质:关于“什么”的阐释针对着“是”。但另一方面,这种“离开本体论的认识论之不可能性”[7](P.100)恰恰也是对其反命题的强调,意味着离开认识论的本体论同样不可能:“是”有赖于对“什么”的阐释。但由于“是之论”具有优先性(“什么”乃围绕“是”的问题展开),因而使得人们在使用这个概念时,往往出现把“本体论”与“形而上学”相提并论的现象,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认识论在形而上学中的重要性。唯其如此,许多时候,“形而上学”的通俗化表述,也就被理解为关于事物的“本体论”研究。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