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将美国史密森尼学会的民俗节庆实践,放置在公共民俗学的视域下予以考察,从民俗节的“台前”到“幕后”,再到经验借鉴三个层面,梳理和总结该机构举办民俗节的方式、方...
摘要: 从"识字"与"写史"运动来看,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科的创建及其教学,一方面体现了新中国民族平等的国策,以达到民族团结的愿景;另一方面在知识谱系的层面力图还原民族文学应有...
【摘要】 新时期以来,回族文学中的女性话语由于身处民族、国家、性别、阶级的多重关系内,而呈现出女性意识、民族意识、地域意识与宗教色彩杂糅的复杂面向。文章通过将回族文学...
【摘要】 当代大凉山彝族诗人群的诗歌是一种生活情感的符号形式,他们常常将错综复杂的社会生活提炼成纯粹的诗性概念,通过诗歌的审美追求,完成了大凉山从自然地理向艺术社会符号...
【摘要】 "80后文学"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学及文化现象已引起学界重视。在已有的研究中,学界较多关注80后文学与其他代际文学间的"断裂"或"对立",强调80后文学的私人化表述与亚文化特征...
摘要: 文化之间的相通,为西王母神话的跨文化比较研究提供了可能。由于《山海经》本是"述图之作",有理由认为其中保存了西王母神话的早期图像信息。通过对这些信息象征意蕴的揭...
【摘要】 笔者采用女性主义神话学的观点,以女性主义的视角全面审视和解读羌族神话里的女神群体形象和羌族社会中的女性崇拜意识,发现羌族女神社会角色感强,形象覆盖面广,人性色...
【摘要】民间传说的内部写本是在语境内产生和传播的书面形态的传说载体,由传说演述者出于一定动机自发编纂书写,是他们积极干预口头传说的重要手段,与地方性传说之间存在着...
今年将迎来蒙古族作家玛拉沁夫的85岁寿辰,同时也是他创作成名作《科尔沁草原的人们》65周年。随着这些重要日子的来临,玛拉沁夫也格外忙碌,《玛拉沁夫与民族文学》《玛拉沁夫...
摘要: 中国十余年来已基本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省、市、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四级名录体系,却没有建立起与之相配套的保护体系。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取得了卓越成...
摘要: 20世纪初,西方的“史诗”概念传入中国以来,南方史诗的类别研究受到特定历史时期的意识形态及价值观的深层影响,呈现出不断扩大化、复杂过趋势,先后提出了“神话史诗...
摘 要: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是我国公认的四大古典文学名著,自问世以来已被翻译成中外许多种文字。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对我国蒙古文、藏文、维...
(题图作者:郭翠潇) 凉山彝族地区宗教仪式多,民间节日少。“库史”可以说是这一地区彝族人惟一一个共同庆祝的节日。“库史”的“库”系名词,有年、岁之义;“史”,一说是形容...
【内容提要】 《五卷书》在印度古代文学史上占有崇高地位,其故事流传于世界各个地区,受到世界民俗学界的高度重视。《五卷书》在中国、中东、南亚和东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十...
【摘要】 前辈作家优秀作品中的人民立场,是一种自觉的文学信念,发自他们个体生命的鲜活体验和道德良知,来自于对底层民众的责任感,来自于同人民群众休戚与共的情感,又升华于社会...
摘要: 文章通过对我国著名史诗专家杨恩洪女士的访谈,回顾了我国《格萨尔》说唱艺人及其史诗抢救与整理工作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和所走过的艰辛道路。杨女士认为,西藏大学作为西...
【摘要】 伍略被学界誉为继沈从文之后20世纪苗族汉语写作的又一位代表性作家,《虎年纪事》是伍略在新时期创作的小说代表作之一,"承继"与"反思"可视作其新时期创作的两大重要特点...
近百年来,清代家族文化研究仍主要集中于江南地区与中原腹地的汉族高门大姓。代表作如潘光旦的《明清两代嘉兴的望族》,制作了嘉兴91个望族的血系分图、血缘网络图、世泽流衍...
内容提要: 2013年11月28日至2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哲学部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承办的“第五期IEL国际史诗学与口头传统研究讲习班”(The Fifth IEL International Seminar...
【摘要】 "民族性"是神话重要的文化印记和身份标识,它与"族体"、"国家"、"民族观"等概念具有密切联系和明显区别。在神话研究中,应正确认识神话的民族性特征与体现,关注"民族性"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