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怕的不是死亡,而是对死亡的无动于衷 2017-10-14
克里斯托弗·伊舍伍德 虽说伊舍伍德的小说《柏林故事集》和那部被拍成电影的《单身男子》走的根本不是一个主题路线:前者说的是家国天下,后者则是儿女情长。但两者的手法那么...
[评论] 《蓝色笔记本》,荒诞的外衣与冷酷的真实 2017-10-14
《蓝色笔记本》 [俄]丹尼尔·哈尔姆斯著张猛译 四川人民出版社 他如流星般滑过俄罗斯的夜空,以干枯怪诞的文字同这个自以为正常的世界激烈碰撞,生命燃尽却在后世不朽。他就是在...
[艺术漫谈] 从“娜拉”到“艾鲡达”,易卜生是个先知先觉的人——看首次被搬上我国舞台 2017-10-14
由陈数主演的话剧《海上夫人》剧照 当我第一次看见北京当代话剧团出品的《海上夫人》的海报时,就被谭韶远先生的设计吸引住了。这张海报就像是对易 卜生这部晚期代表作品的一...
[艺术漫谈] 美式超级英雄片:靠“文艺”拯救套路? 2017-10-14
让“人”或者角色的故事更为有效,让情感更为充沛,这是好莱坞正在对超级英雄片这种类型进行的调整。 《猩球崛起》 这个系列前两部的优秀表现,使我对 《猩球崛起3:终极之战》...
[艺术漫谈] “时间没有尽头”是曼彻夫斯基的电影游戏 2017-10-14
图为曼彻夫斯基导演电影《母亲们》剧照 又到一年威尼斯电影节将至,回顾历年的金狮奖影片,曼彻夫斯基导演的 《暴雨将至》 未必是特别出挑的一部,然而这部电影对于1990年中后期...
[评论] 比较文学的“桃花源记” 2017-10-14
《第三种比较文学的观念:文学考古学的可能性》,张哲俊/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年1月第一版 张哲俊教授宏论比较文学“第三关系”的著作《第三种比较文学的观念:文学考古学的...
[艺术漫谈] 李云雷:肯•洛奇的双重挑战与超越 2017-10-14
肯·洛奇的独特性,不仅在于他关注工人阶级与“底层生活”,而且在于他的这一视角坚持40年不变。从他的第一部电影作品《可怜的母牛》(1967),一直到最近的《自由世界》(2007)...
[艺术漫谈] 用肢体语言雕塑出怎样的罗丹当代最具争议性编舞家艾夫曼谈“心理芭蕾”《罗 2017-10-14
左图:圣彼得堡艾夫曼芭蕾舞团新编芭蕾舞剧《罗丹》剧照。(东艺供图) 俄罗斯编舞家鲍里斯·艾夫曼的舞作犹如烈酒,有着使人感到晕眩的感官冲击力。由这位编舞家创立于1977年的圣...
[艺术漫谈] 从史蒂文森的《化身博士》到音乐剧《变身怪医》 2017-10-14
英国作家史蒂文森的 《化身博士》所具有的令人憎恶又感动的悲剧力量,来自大变迁时代“人之为人”的自省;这力量无关复仇、惩恶或者爱情。 暑期档在上海演得火热的中文音乐剧...
[评论] 走近尼采的导引——尼采遗稿选《权力意志与永恒轮回》读后 2017-10-14
尼采(1844-1900)是世界闻名的德国哲学家。我是个哲学外行,虽说搞了几十年德语和翻译研究,但对尼采所知甚少。不久前,《尼采遗稿选》的译者、德语同仁虞龙发教授来找我,说上...
[艺术漫谈] 李尔三跪:试解“最大的问题” 2017-10-14
怎么狗啊、马啊、老鼠都有生命,你却连一口气都没有? 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在《李尔王》一剧的《导论》中说,“ 《李尔王》是一出充满问题的戏,重大问题都没有解答” ,并认...
[评论] 巴尔加斯·略萨:诺贝尔文学奖是给作家的,不是歌手二访菲律宾,陪新女友回 2017-10-14
秘鲁大作家、2010年诺贝尔奖得主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上周公开表示,诺贝尔文学奖不应该颁给鲍勃·迪伦。 “我仰慕作为歌手的鲍勃·迪伦,但我不认为他是个好作家。”巴先生11月...
[评论] 塔罗牌拆解中的民族命运——读《君士坦丁堡最后之恋》 2017-10-14
《君士坦丁堡最后之恋》[塞尔维亚]米洛拉德·帕维奇著曹元勇译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 就像中国人喜欢利用古老的《易经》来预测未来、感知命运一样,在西方的历史长河中,塔罗牌也...
[艺术漫谈] 织工:比当代作家们更先锋的易卜生 2017-10-14
配图为波兰画家兰皮卡的油画作品《贵妇肖像》 几天前,陈数主演的《海上夫人》在上海掀起观剧热潮,与此同时,英国国家剧院在中国新一季放映的“高清戏剧影像”中,出现了《海...
[艺术漫谈] 这也许是改编最成功的斯蒂芬·金 2017-10-14
在此之前,但凡任何一个有些追求的美剧迷可能都已经对斯蒂芬·金的作品被改编成美剧这件事丧失了信心。这些剧集顶着斯蒂芬·金的盛名,开播前通常声势汹汹,开播后的质量之差让...
[评论] 时代需要充满独立意识与创造性的文艺评论——关于美国创意写作的札记 2017-10-14
一 目下文艺评论的形势依然不是令人满意的。尽管它的繁荣昌盛与受人重视是任何一个时代和历史时期都不可比拟的,但它的影响力却是日渐式微。尽管它汪洋恣肆日益庞大,却无用无...
[评论] 孤独,一种美国症 2017-10-14
本书延续了纳菲西成名作《在德黑兰读〈洛丽塔〉》的写法,将回忆与文学结合,透过《绿野仙踪》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心是孤独的猎手》等作品,透过卡森·麦卡勒斯和辛...
[艺术漫谈] 无尽的《大路》 2017-10-14
话剧《大路》剧照 “远离故乡是忠于大地的保证, 人间苦难是爱情的保证。” 伯格曼曾经有过一个洞见,大意是:流浪艺人是最贴近自由本义的一种存在。影像哲人的这个表述不仅明...
[评论] 鲍勃·迪伦诗歌中文译者谈:为何他诗歌胜过如此多传统诗人 2017-10-14
在鲍勃·迪伦获奖之前,诺贝尔文学奖的审美标准已经越来越趋平庸。 在早期的诺奖获奖作者中,普吕多姆、显克微支、梅特林克、泰戈尔、叶芝,伟大的灵魂熠熠闪耀,尤其是黑塞之...
[艺术漫谈] 先锋与传统相结合的瓦格纳百看不厌 2017-10-14
在我看来,瓦格纳的作品之所以充满魅力,不仅因为瓦格纳本人作为一位伟大艺术家,所创作的音乐与戏剧充满了想象力,更因为他对于歌剧作为一项整体艺术的理解超乎同时代作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