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世界文坛 > 评论 >

走近尼采的导引——尼采遗稿选《权力意志与永恒轮回》读后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华读书报 桂乾元 参加讨论


    
    尼采(1844-1900)是世界闻名的德国哲学家。我是个哲学外行,虽说搞了几十年德语和翻译研究,但对尼采所知甚少。不久前,《尼采遗稿选》的译者、德语同仁虞龙发教授来找我,说上海译文出版社要再版,请我帮忙审读一下全书译文,看看是否还有理解和表达方面的问题,以尽力提高译文的质量。开头,我有点犹豫,因为翻译尼采的文字有三“难”:其一,原文是一百几十年前的“老古董”德语,理解难;其二,内容涉及专业的哲学术语和深奥的哲学理论,表达难;其三,尼采的“思想”奇异怪诞、专深超前,跟上其“思维”难。但译者这种认真负责、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和翻译态度,使我深受感动。虽说我只是他的“一词之师”,且退休多年,又对哲学一窍不通,但我觉得信托难却、义不容辞。经过近月时间逐词逐句的对照审读,我觉得自己也获益良多、很有感慨:不仅走近了尼采,看到了一个“立体”的“怪杰常人”尼采;而且还受到了点“哲学启蒙”,对尼采的主要哲学理论和有些哲学概念有所了解。
    本书系尼采1969年秋至1889年1月初的“思想”记录,时间跨度20年,刊载遗文90余(时间)段,计700多节语录,其中最短的仅4个字——“去掉金粉”(46,本书页码,下同),最长的达3页多(167-170),德国乌珀塔尔大学哲学教授沃尔法特在该书“编者前言”中认为,本书是按时间顺序编排的“一个(德国)知识分子的日记”。据笔者仔细查阅,本书按日记录的只有1887年6月10日一天。他如此断言,不知是否可能因为此书是“节选”之故?但从其本身言,从绝大多数文字按季或从某月至某月归纳的情况看(其中按年编选的只有1871、1875和1876三年各一段文字,且在这三年中还有其他按季或月编排的遗文),此书似应是“尼采的随想录”,或者说得更确切些,是“尼采在精力最旺盛、思想最活跃的岁月(从25岁到45岁,此后他因患严重精神病住院治疗,直至10年后离世)迸发出的思想火花以及沉思默想的结晶”,其中不乏箴言警句。鉴于此,我们或许还可以说,这20年的“随想录”无疑是“尼采思想走向成熟的心理路程的记录”,更是“尼采哲学思想发展史的缩影”。然而,对笔者这样的哲学外行来说,本书内容深奥繁杂、话题千头万绪,犹如一座充满知识和魅力、神奇和疑惑的“迷宫”。下面,笔者从几个方面谈谈我的读后,亦为对本书的修订版《权力意志与永恒轮回》的简单推介。
    一、对本书的“数字化”解读
    为简明起见,也限于篇幅,笔者试以“数字说话”的形式对本书内容简介如下:
    一根贯穿主线。如果对本书进行鸟瞰的话,笔者仿佛可以看到一根贯穿全书的主线:这是一根“人本主线”,即有关人的本性和本能的主线。尼采在哲学方面的伟大建树,不仅均源于此,而且最后也都归于人的生命和生存。尼采四大主流理论不啻是个明证:尼采以独特怪异的思维和深邃惊人的洞察“虚无永恒”,主张“权力意志”,提倡昂然的生命力和奋发的意志力(152,199等),提出要对人的生命和生存中的一切价值进行重估(250,307),“存在(旧版:生活)……无可避免地轮回着”(199),要做一个“超出‘自我’的人”(77)。
    两位关键人物。本书涉及和提到的人物有五六十个之多,但频率最高的是叔本华和瓦格纳,均达几十次。由此可见,他们是本书,也是对尼采影响最大的两个关键人物。前者是其“哲学领路人”——“没有上过课的老师”,后者是其“音乐、艺术的领路人”——“从好友到‘冤家’”。在本书中,尼采分析和批判了叔本华哲学思想的局限和问题,也袒露了与瓦格纳从建立友谊和尊重到彻底反目和无情批判的前因后果,而在批判中尼采确立了自己的哲学思想。
    三个思想源泉。尼采那么多创造性的奇思异想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依愚见,除了尼采本人的天才和怪诞、勤奋和善思,他之哲学思想有三大源泉:一是古希腊精神。本书大量引用古希腊神话和古希腊哲学,尤其是柏拉图、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赫拉克利特等的思想、观点,并对古希腊精神不乏褒扬之词(122,123等),就是一个明证;二是德国哲学先辈和同仁的理论。尼采从叔本华、康德、黑格尔等德国哲学家的理论中批判地吸取营养,提出了自己的哲学理论;三是丰富的时代生活,包括他自身的生活经历和生存体验。另外,我们还要注意到,古伊朗哲学家查拉图斯特拉的许多思想和观念对尼采的善恶观等也有着很大的影响。
    四大主流理论。一是“权力意志”(国内哲学界常用“强力意志”。从德语表达Wille zur Macht看,两者均可)。尼采多次强调“不存在意志”(109,126等),认为“意志乃是虚假的物化”(176),但又断言“存在权力意志”(126,152等)。是否相互矛盾?笔者认为并不矛盾,因为尼采否定的是没有具体指向和内容的“意志”。“权力意志”是什么?尼采认为,它是“永不知足地要求显示权力,或者说,作为创造性的本能来运用、行使这种权力等等”(152),“我们可以把欲望归入权力意志”(167),“追求真理的意志乃是权力意志”(210)等。
    二是“价值重估”。尼采信奉、赞扬虚无主义(242等),提出对人生、生命、道德、真理等等人世间的一切进行价值重估:“我们需要对人的伟大给出新的定义。”(149)“综观道德特质,我看到截然不同的估价。”(227)“我的真理是可怕的:因为迄今为止人们称谎言是真理……重估一切价值。”(307)
    三是“永世轮回”。尼采发现:“人啊!你的整个生命像沙漏一样一再地翻转,一再地流失……”(85)他认为:“一切事物永远回归”,人也一样,犹如计时器沙漏。(117)“存在犹如其本身那样无意义、无目的,但却无可避免地轮回着,没有终极目的,直至虚无:这就是‘永恒轮回’。”(199)
    四是“超人理论”。1881年,尼采在剖析了“个体”和“个人主义”的“谬误”后发出呼吁:“超出‘自我’,克服‘你自己’!从宇宙的高度去感受吧!”(77)一年后他说:“我教你们成为超人:你们必须教会对自己极大的轻视。”(101)“查拉图斯特拉向他们预言:轮回说是种象征。查拉图斯特拉忘记自身,并教导轮回说源于超人,超人坚持轮回说,并用它惩罚他人。”(108)
    五部代表著作。在短暂的一生中,尼采完成了二十多部著作,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也许是《悲剧的诞生》(1872)、《不合时宜的观察》(1873-1876)、《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1883-1885)、《善与恶的彼岸》(1886)、《论道德谱系》(1887)等5部。本书的主要“功能”在于对他的几乎所有著述,尤其是上述代表性著作的“来龙去脉”和主要内容等作了有详有简的说明和解释。所以,本书也是读者走近尼采、了解其哲学思想主要内容和发展历程的入门导读和引路明灯。
    二、本书特色
    以拙见,本书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写法上都颇有特色。似可简单归纳为“五个性”:
    一是怪异性。作为伟大哲学家的尼采,所思所想之“专深”,自不待言。然而,其“思想”进而达到了“怪异”的程度,令笔者至为惊叹。
    二是批判性。本书充满了尼采激情的批判和“不破不立”的哲理:对瓦格纳的批判,树立了尼采的音乐观、艺术观、宗教观等等;对叔本华的批判,树立了尼采的哲学观;对他自己的批判,树立了“超人”的初步形象。
    三是超前性。书中很多“思想火花”,远远超过了尼采同时代人的思想高度和接受能力。有些见解,即使是现代人,也可能望尘莫及。
    四是实录性。本书是尼采所思所想的“实况录像”。不妨如此想象:一个德国知识分子,在卧室兼书房中,手持烟斗,时而抬头凝视畅想,时而低头奋笔疾书;是如此随意——想到什么记什么(哪怕只有几个词),想到哪里记到那里(一气呵成写上几页);有时写得“东拉西扯”,一段话中涉及多个似乎无关的话题;有时想得“突兀奇异”,令他人百思不得其解;又是那么逼真——没有剪辑,没有上色,没有解释,没有补遗。
    五是自我性。据说,哲学界有个“潜规则”——“让哲学尽量远离自己”,即在哲学著述中尽量不联系自我。而尼采恰恰相反,在本书中一再联系自我 、暴露自我、批判自我。这种少有的“自我性”,无疑也是这位特立独行的“怪杰常人”和“哲学超人”的一个剪影。
    三、尼采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尼采的生平较为简单:1844年生于一个牧师之家,1864年进大学就读神学和古典语文学,1869年因学业优异被导师推荐去巴塞尔担任教授,1879年因病放弃教席,随后在瑞士和意大利休养和写作,1989年患严重精神病,不得不住院治疗,1900年离世。其绝大部分著述(包括本书)均于1869-1889年这20年内完成。
    拜读本书后,笔者似乎看到了一个“立体”的、集“五家”于一身的“怪杰常人”:
    尼采首先是个对世界哲学有杰出贡献的伟大哲学家。他的代表性哲学理论,诸如“权力意志”“价值重估”“永世轮回”“超人哲学”等等,在世界哲学界独树一帜,影响深远,意义巨大。对这一点,无论在德国,还是在世界哲学界,都是没有任何异议的。
    尼采也是个执着于静思默想、奇思异想的思想家。尼采的“想”不同凡响,既想大事(如宇宙、世界)小事(如“千足虫要……”),也想“虚事”(如意志、价值、欲望)“实事”(如“苍蝇不能穿过玻璃”(67)),而且想得专深极致、“昏天黑地”,达到了奇异乖戾的地步(如“上帝死了——是谁杀死了他?”(91),“上帝是形而上学者”(293)),以致于最后“想得脑子坏脱”,得了严重精神病,住院延医十年,直至55岁谢世。
    尼采还是个充满激情、“追求真理”的探险家。本书编者沃尔法特教授在“编者前言”中说:“这个哲学领域的哥伦布对发现新的海洋有着强烈的欲望。”并引用尼采本人的诗句“去大海是我的向往 / 我笃信自己的选择 / 我的热亚纳航船啊 / 驶向敞开的蔚蓝海洋 / 一切于我是那么新奇 / 时空在远方闪放光芒 ……”(96)以为佐证。尼采诗中的航海,显然是探险,是在人生的海洋和哲学的海洋中“探索求真”。
    尼采更是个愤世嫉俗、“虚无一切”的批判家。他自称“是个彻底的虚无主义者”( 220),处世待物冷酷严峻,“看什么都不顺眼”,对自己的“老师”叔本华和“好友”瓦格纳也毫不留情,甚至也真假莫辨地剖析自己:“我是当今德国人中品位差的人。”(146)
    最后,纵观尼采一生,他无疑是个特立独行、孤寂痛苦的独行侠。尼采脾气古怪、不善交往,不仅终生未婚,而且几无朋友,是个真正的“孤家寡人”。1883年秋他连用八个“一切都在说话……”的排比,描述或“抒发”了自己的“孤寂的境况和痛苦”(114)。这也是他“虚无一切”“批判一切”的必然结果。
    本文乃笔者审读此后的偶得之见,纯属外行解读,仅为一家之言,疏误在所难免。我的初衷是抛砖引玉,希望我国哲学界对尼采哲学思想展开进一步的研究和讨论;也是一种尝试和期盼,让尼采走下高深莫测的哲学神台,脱去神秘的“超人”外衣,回归“怪杰常人”的本色;更希望广大“非哲读者”通过阅读本书,接受一点哲学启蒙,认识一个“怪杰常人”,旅游一方思想天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