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讨论三十年代的拉丁化运动如何反拨传统的文学制度,需要把书面语言纳入到现实生活的实践中。这展示了先锋派的书写意识。在此,我们首先需要分析拉丁化运动为民间匿名大...
【摘要】同义复词是古今汉语里一种重要的词汇现象。目前最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由于编撰者的疏忽或误解,在同义复词的收释上还存在着释义不够确切、义项分合不当、释义缺少...
【摘要】围绕《楚辞·远游》作者是否为屈原问题,一直存在着很大争议。近年来出土大量楚地竹书,为这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材料。竹书篇卷体例中的"附益"现象对《...
【摘要】本文基于汉语对比视角考察印尼语的抽象名词,主要考察语义分类、构词法、句法功能,揭示出“汉语有—印尼语无”“汉语无—印尼语有”“汉语多—印尼语少”等三种情况...
最近,《红楼梦》作者的署名变化引起了广泛关注和争议。其核心在于,人民文学出版社新版《红楼梦》后四十回的作者不再是高鹗,而变成了“无名氏”,高鹗则与程伟元并列为“整...
【摘要】在对现有的部分解释批评加以批评的基础上提出:指宾状语结构的基本形式为[_(VP1)NP1[_(V)V1[_(VP2)NP2[_(V)V2 AP]]]],其中V1为空谓词,NP2具有双重属性,整个句法结构呈现动...
【摘要】义序错配结构是一种句法形式与语义关系扭曲的结构,汉语和日语中都存在这种语言现象。从句法平面和语义平面对汉日形容词的义序错配结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汉语形...
【摘要】要莆仙话的“乞”在体现闽语共性发展的“给予→使役→被动”之外,又经历了“被动义→遭受义→意外义→强调义”之后期演化。意外义和强调义是莆仙方言“乞”的最大特...
【摘要】训诂,声音明而小学明。清代语文学巨大成就,得力于其古音学。《墨子閒诂》云,衍令即《尚书·说命》,衍与说、命与令皆音近相通,《礼记》作免命。《史记》说字《索...
唐文明的《彝伦攸斁——中西古今张力中的儒家思想》收入其近年来的十二篇文章,根据主题的推进,而非发表顺序,以十二地支精心安排。我与文明兄相识二十多年,对他的思想也算...
《拉比的猫》(Le Chat du Rabbin),作者尤安·史法(Joann Sfar),二〇〇二年出版第一册单行本,当年即获法国“漫画同业评委会大奖”,二〇〇六年被译介成英文,又在美国获得“艾斯...
——近日翻看王素笺注的《唐长孺诗词集》(中华书局2016年出版),史学大家从事新文学翻译的并不多,唐先生可谓是其中的一个特例。据唐长孺弟子王素先生的引述,唐长孺先生前后...
在中国古代学术史上,历代都不缺乏关注《山海经》这样一部“奇”书的学者文人,对它的各种刊本、注本进行评价,这在清代学统中尤为突出。清代乃学术思想集大成之期,受乾、嘉...
党的十九大概括和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被郑重写入党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
传统中蕴含着奋斗的动力与不竭的资源,对于当代文艺工作者而言,文学传统应该成为我们开掘不尽的文脉富矿。中国迈向文化强国的过程,必须以历史意识激活优秀传统,从驳杂的文...
内容提要: 大傩礼是以驱除疫鬼为主要内容的礼仪。东汉时期大傩礼地位上升,内容变化较大,仪式繁复隆重。东汉大傩礼的盛行不是孤立的礼制演变现象,而是东汉初期礼制建设运动...
内容提要: 出土文献《孔子诗论》“颂”论是今见最早的论“颂”专论。其对《周颂》内容性质所作“平德也”、“多言后”、“成功者”三个方面的概括,比传世文献中汉儒为“颂”...
早在草创时期,中国古典文学就给人以这样的承诺:优秀的作家借助于它,能够身垂不朽。这种文学不朽性的承诺在西方传统中当然也不少见,然而,在中国传统的长期演变中,这种承...
【摘要】语言中的“穿戴”义动词常常具有多义性。文章在语义图模型的框架下,运用19种语言或方言中41个多义“穿戴”动词的材料,构建了包含12个节点的“穿戴”动词概念空间,这...
【摘要】本文讨论"他的老师当得好"中的句法语义不对应现象,即文献中所说的形义错配问题。论文首先着重检讨形式句法对该结构的一些分析,指出其理论上和经验上难以克服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