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翻译并不是简单的文字转换,历来是文化交流的重要途径,也是一国文学走向世界的必要步骤。西方人翻译中国诗歌的历史非常悠久,可以追溯到传教士时代,当然最早翻译到...
一、前言 我在《普希金的晚年悲剧》里已经讲过,不幸的婚姻、债台高筑和疾病缠身把普希金逼上绝路。他想自杀,但又不想让人看出来是自杀,因此他便想到了决斗。于是就假造并分...
刘勰《文心雕龙·诠赋》认为赋“写物图貌,蔚似雕画”,学界已有以汉赋特征与“雕画”对应的评论,然于其“赋”与“画”(文与图)关系的论述,以及对刘勰赋体“雕画”说本身...
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大陆的“红色电影”中,以“反特”为题材的电影占有相当地位,同时也是那时代最受观众欢迎的电影种类。而这类电影之所以受欢迎,一个重要的原因,是...
【摘要】本文讨论汉语方言里四种逆语法化演变,即“并列连词〉伴随介词”“处所介词〉处所动词”“与格介词〉给予动词”和“比较介词〉比拟动词”。作者认为这些逆语法化的发...
【摘要】现代汉语“有加”分别是短语、动词与准后附缀。“有加”后附选择的倾向是:谓词“X”的及物性越高,就越有可能被附加;但随着附缀化日益成熟,这一倾向正在淡化。“...
编者按 对物之物性的解释,贯穿了西方思想史的全过程。但是长期以来,人们是在由比喻和符号所给出的概念框架视角去描述艺术作品的。尽管在当前中国艺术学理论的研究中,有学者...
内容提要: 一个世纪以来,前卫艺术的一个突出现象是“物”的连续性出场,但是在理论上如何解释,到今天仍然是一个新话题。由于有弗雷德关于“物性凸显”与艺术敌对的著名批评...
摘要: 比梅尔从尼采的意志论哲学出发,认为毕加索女人肖像画中的多维性服务于毕加索对令其感到恐慌的女人的支配,以此反对把立体派绘画的多维性视为企图公正客观地再现对象之...
摘 要: 在当代美学与艺术理论中,对艺术作品的物性问题、现当代艺术的物性凸显问题的思考,仍然是一个亟待深度发掘和探索的领域。本文对弗雷德在《艺术与物性》与其他相关文...
摘要: 在汉语学界美学转型的大背景下,物感理论应运而生。从批判理论视域审视之,可厘清其思想脉络中的关节点:审美主义问题结晶了个体审美经验与社会合理化的相悖,揭露了趣...
编者按 对物之物性的解释,贯穿了西方思想史的全过程。但是长期以来,人们是在由比喻和符号所给出的概念框架视角去描述艺术作品的。尽管在当前中国艺术学理论的研究中,有学者...
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在当年吕叔湘先生、朱德熙先生老一辈学者的关心和支持下,到今天已经举办第二十次了,实属不容易,我以主办方的名义,对大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内容提要: 作为社会科学的质性研究与作为人文科学的叙事学研究,在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上可以相互结合,有效对接。质性研究与叙事学分析在诠释学的理论基础、整合性的研究价值...
作者简介: 丁国旗,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 近读张江教授《开放与封闭——阐释的边界讨论之一》一文,受益匪浅,思考良多。文章从意大利著名理论家和小说...
作者简介: 宋伟,东北大学人文艺术研究中心。 近年来,关于文学阐释问题不仅成为国内学术界广泛讨论的热点议题,也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关注。围绕“强制阐释论”这一核心论说...
内容提要: 叙事作品中的幻听、灵听和偶听源于听觉感知的不确定性,这三类不确定的“听”分别处在真实性、可能性与完整性的对立面上:幻听的不真实在于信息内容的虚假;灵听的...
【摘要】翻译伦理作为翻译研究的重要领域,在近二十多年来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然而现有研究多集中于探讨翻译伦理在某特定历史时期对译者翻译策略的制约或指导作用,忽视了翻...
【摘要】目前主要有四种语段理论,代表人物分别为Chomsky、den Dikken、Muller和Boskovic。本文利用对比分析的方法,简要介绍了各个语段理论,然后从语段的确定标准和解释充分性出发,分析了...
摘 要:口头叙事相较于书面文学而言, 其文学形式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没有固定的文本。搜集资料, 将民间文学文本“固定化”成为民间文学研究的开端, 建立民间文学资料总藏则是民间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