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提要汉语修辞研究传统上集中在对修辞格或文体风格等方面的考察,没有从人类行为的高度看待修辞现象。修辞是一种人类行为,言语行为是其基本构成及分析单位。这也是修辞...
摘要:真正重视修辞特征的论辩理论,如亚里士多德和凯姆·帕尔曼(ChaimPerelman)的论辩理论,它们在思考论辩如何展开以及如何对论辩加以评价时,都极为重视受众的作用。就受众这...
摘要:近现代出版的著作中有不少题名为“大系”的。汉语“大系”一词学界多以为始于1935年出版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其实该词源自日语,由明治时期田口鼎轩所造,本义为“大的经...
围绕人民性进行的理论建构,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化过程中最具标志性的理论成果。从延安时期开始,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文艺事业就把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作为一个基本方向...
“视角”的原义是所观察对象两端(上、下或左、右)引出的光线在人眼光心处所成的夹角。物体越大,离观察者越近,视角就越大,反之亦然。在引申义上,视角是指人们看问题的角...
对于当下的文学现场,一个显见的事实是,传统文学正在日渐边缘化。以文学期刊为例,伴随各大期刊共同成长的读者,随着年龄的增长正在逐渐流失,而对于年轻一代读者来说,他们...
在中国文联、中国作协成立7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发来贺信,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高度重视、对文联和作协组织的亲切关怀和殷切期...
1969年8月6日,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一代领袖泰奥多尔·维森格伦德·阿多诺因心脏病,溘然长逝于位于瑞士的疗养地。每年夏天,他都会带着工作一个人去那里呼吸阿尔卑斯山的清新空气。...
新中国70年来的文学,乡村中国一直是最重要的叙述对象。因此,对乡村中国文学的叙述,形成了新中国文学的主流。这个主流文学的形成,一方面与中国社会在本质上是“乡土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新时代的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
赵德明,著名翻译家,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拉丁美洲研究中心顾问。他于1939年在北京市出生,祖籍河北昌黎,高中毕业保送至北京大学西语系法语专业,1960年调入西班牙语专业,1...
内容提要: 文学人民性作为一种美学原则,在时代的发展与更替中,不同历史语境赋予它不同的意指内涵。在文学人民性理论的发展历程中,有国民性、民族性、阶级性、真实性、进步...
摘要: 在新中国文论70年的发展进程中,先后出现三大问题域:在前30年“文艺与政治关系问题域”及其延伸中,意识形态性与非意识形态性都得到强调;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框...
摘要: 在新中国文论70年的发展进程中,先后出现三大问题域:在前30年“文艺与政治关系问题域”及其延伸中,意识形态性与非意识形态性都得到强调;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框...
摘要:语音与语法应该存在相关性。带调音节是汉语的特点。汉语在句法-构词法的同构、句法词类、词语韵律、诗词格律以及汉字类型等方面存在很明显的相关性。通过多语言调查,又...
摘要:现代汉语时间连接成分可以根据事件的先后顺序分为起始、接续和结尾三类,语义相近的成分之间既有共性也有个性。从时量和替换的角度来看,接续时间连接成分各成员之间的语...
摘要:双宾语结构的名词赋格现象一直都是倍受关注的热点话题。在文献中,Chomsky (1981, 1986)、Larson (1988)等认为间接宾语被赋予结构格,直接宾语被赋予固有格;而黄正德(2007)等则认为间接...
摘要: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其历史、发展、传播、赏析与创作等引起不少学者的关注,但对其意义建构及认知机制的研究鮮见。我们的研究表明,上下联语义元...
摘要:“吃”字被动式的兴起和消亡,是近代汉语史上的一件大事。迄今为止,对这一被动式的产生过程已有充分的研究,然而尚不清楚它消亡的原因。文章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一)因为受...
摘要:本文以英汉感知形容词的典型成员cold和'冷'为例,结合功能与认知视角,对比两词语义功能演变的路径、倾向及理据。我们发现,两词语义功能的演变遵循不同的路径,cold的'描述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