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文坛聚焦 >

文艺与政治、经济、技术:七十年文论问题域的演进

http://www.newdu.com 2019-08-29 《中国文学批评》2019年第 刘方喜 参加讨论

    摘要:在新中国文论70年的发展进程中,先后出现三大问题域:在前30年“文艺与政治关系问题域”及其延伸中,意识形态性与非意识形态性都得到强调;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场经济框架下,经济开始直接影响文艺生产,“文艺与经济(市场)关系问题域”逐步凸显,文艺生产方式的生产性与非生产性得到重视;21世纪以来,极速发展的互联网以及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对文艺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文艺与技术(机器)关系问题域”开始呈现,文艺生产的主体性与非主体性关系问题凸显出来。在70年发展已经累积起的厚实理论基础上,立足马克思强调社会性与工艺性统一的生产工艺学批判理论,整合三大问题域,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自主综合创新将迎来重大机遇。
    关键词:问题域 文艺 政治 市场经济 机器技术
    作者:刘方喜,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北京100732)。
     
    中国当代文论已经历了70年发展历程,本文拟从文艺与政治关系、文艺与经济关系、文艺与技术关系这先后出现的三个问题域,梳理、考察其演进脉络。如果说70年经济发展已经为中国社会进一步大发展累积起厚实的实践基础的话,那么,70年文论发展累积起的丰厚理论基础,则使中国马克思主义文论自主综合创新迎来了重大机遇。
    一、“问题域意识”与70年文论问题域的演进
    从当下和未来的趋势看,世界文论正在进入综合创新时代。这种综合创新,需要吸收、融合传统理论资源,同时又要克服文论历史上比如20世纪80年代所谓“片面的深刻”倾向及与此相关的非此即彼、独断论的思维定势。为此,可以引入美国科学哲学家达德利·夏佩尔的“域”或“问题域”研究法:“域(domain),就该术语用在这里的意义而言,不只是一个相关信息群;它是一个存在着问题的相关信息群,而这个问题通常是被充分限定的并且是在一些特别考虑(即‘充分理由’)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夏佩尔从四个方面描述了作为一种信息群的“域”的特征:(1)“这种结合是以各项之间的某些关系为基础的”;(2)“这样联结起来的信息群存在某种问题”;(3)“这个问题是一个重要的问题”;(4)“科学研究这个问题已经‘时机成熟’”。由此看来,这种“存在着问题的相关信息群”构成的“域”也可谓“问题域”,这一概念被科学或技术哲学广泛应用。为表述方便,兹引述“维基百科”对“问题域”的定义如下:
    “问题域(problem domain)”是需要检查以解决某个问题的专业或应用领域。聚焦一个问题域,意味着只关注某个个别兴趣的特定主题而排除其他一切……对于诸如对艺术、设计、创造性工作和后常规科学(post—normal science)等理性研究来说,问题域的问题寻求和非线性的方法,可能有助于将先前被排除的某个兴趣领域内部化(internalize)。
    这种“问题域”(problem domain)与阿尔都塞所谓的“problématique”(英译为problematic,中译也作“问题域”)有所不同,而与夏佩尔对“域”(domain)的定义大致相近。这种“问题域”具有一定排他性,但是,被一个问题域排除在外的“外部问题”,却可能被另一个问题域“内部化”而成为其“内部问题”——比如文论界在20世纪80年代所谓的“向内转”中,只重视对文本分析这种“内部问题”的“内部研究”,而把所谓“外部研究”排除在文学理论学科之外。设定文本分析为特定“问题域”而重视内部研究本身没有问题,但由此认为这就是文论学科的全部问题而排斥外部研究的价值,在思维方式上显然是一种非此即彼的独断论。在其后的所谓“向外转”中,“外部问题”就被文化研究“内部化”而成为其“内部问题”,但是,以“文化研究”取代“文学研究”从而否定在特定问题域的文本分析的内部研究的价值的做法,同样没有摆脱非此即彼的独断论。夏佩尔强调:“不应当认为,对其中一个问题的完整回答,完全不依赖对其他问题的回答,从而可以把它们相互孤立开来逐一地加以研究。事实上我们将发现,它们是相互依赖的。也不应该设想,在试图理解科学的本性时不存在须加以研究的其他问题了,尽管我想证明上述问题是一些非常关键的问题”,这大致可以用来评述文论所谓“内部研究”、“外部研究”;“在域的项之间,或者在两个已经发现具有某种关系的域之间,发现的关系越多,人们就越感到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着更全面、更深刻的关系”。把诸多“问题域”联系、整合在一起,是理论综合创新的一条重要路径。由此来看,夏佩尔的“域”或“问题域”意识,对于克服70年文论史上的一些独断论倾向是有助益的。
    夏佩尔所谓“域”与另一科学哲学家托马斯·库恩所谓的“范式”有所不同,夏佩尔指出:“从历史事实上看,在科学历史上不存在这样的时刻,在它之后,先前所使用过的一切背景信念都被抛弃了,不存在库恩意义上的‘革命’,即旧‘范式’被一个与旧‘范式’可比的新‘范式’所代替”。从文论史研究看,范式转换式研究更能揭示文论演进的历史脉络和规律,但新范式不断代替旧范式的描述,容易让人产生历史断裂的印象——与之相比,“问题域”的先后出现和成型,也可昭示文论演进的历史脉络和规律,而历史断裂性则相对较弱。
    从马克思主义角度看,“理论问题域”的出现与“实践问题域”的出现密切相关,本文所论三个先后出现的“问题域”,与新中国70年社会发展实践的变化密切相关:前30年计划经济等实践发展方式,决定着“经济”并不“直接”影响文艺,此期所形成的主要是“文艺与政治关系问题域”;改革开放使市场经济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实践方式,“经济”开始“直接”影响文艺,逐步形成了“文艺与经济关系问题域”;21世纪以来,“技术”对文艺的影响越来越大,尤其人工智能技术更是在文艺作品生产环节开始产生“直接”影响,“文艺与技术关系问题域”开始呈现——这是从“变化”的角度来说的。从“连续”的角度来说:前30年以文艺与政治关系为主导的问题域,并不意味着经济、技术对文艺的影响不被关注;同样,21世纪以来,文艺与技术关系问题域逐步凸显出来,也不意味着技术对文艺的影响在此之前没有被关注。但是,一种“问题域”的出现、成型,并非基于主观的随意判断,而是有客观指标比如数据等方面的依据的:说“文艺与经济关系问题域”在20世纪90年代以来逐步成型,是因为与此相关的论文尤其“大众文化”方面的研究论文越来越多;同样,说“文艺与技术关系问题域”在21世纪以来逐步出现,也是因为相关研究论文的数量越来越多。正因为如此,由“问题域”的出现和成型,可以审视当代中国文论的转型。
    今天来看,三大问题域皆已暗含于马克思的相关理论探讨中,社会实践发展的特定阶段往往只会凸显出马克思整体理论的某个方面或某个问题域;而随着社会实践发展的日趋成熟,理论问题域会更全面地呈现出来,马克思的整体理论也会随之更全面地展现出来,这为我们今天在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中,将诸种问题域整合在一起进行综合创新提供了可能。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