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访谈 >

西篱:写作,讲述更为真实的存在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湛江日报 詹亚旺 参加讨论


    
    《东方极限主义或皮鞋尖尖》(花城出版社2003年版)
    
    《夜郎情觞》(花城出版社2007年版)
    
    《雪袍子》(花城出版社2009年版)
    
    《昼的紫 夜的白》(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6年2月版)
    
    2014年,西篱在南国书香节上和读者交流。
    人物简介:
    西篱,本名周西篱,生于贵州,大学时期开始创作,曾任《花溪》编辑多年。其诗歌在上世纪90年代中国诗坛产生影响,在《诗刊》《星星》《人民文学》《十月》《中国作家》等杂志发表大量诗歌、小说作品。已出版《西篱短诗选》(中英文对照)《昼的紫 夜的白》等诗集、长篇小说、电影剧本和长篇传记共10多部。获首届金筑文艺奖、第四届中国传记文学优秀作品奖、贵州少数民族影视文学优秀剧本奖等。
    感谢微信,让记者认识了国家一级作家、广东省作协主席团成员西篱。近日,记者连线采访了她。
    1993年,西篱第一次到湛江,参加东海岛诗会,写了组诗《西篱的梦歌 》,发表于当年的《人民文学》;写了小说《苹果园》,发表于《小说界》(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
    当记者问她最钟爱自己哪些作品时,她说:“是我的诗歌,以及长篇小说《昼的紫 夜的白》。”
    是西篱,不是东篱
    记者:西篱老师,您的名字这么富有诗意,是否和陶渊明有关?
    西篱:是的。我本名叫周西篱。为何叫西篱?而不是西妮或者茜妮,或者……小学时,语文老师就把我每一个作业本上的“西篱”都改成“西妮”,父亲发现后,告诉我,不能改。他解释说,陶诗有另一版本,是“采菊西篱下,悠然见南山”。
    记者:《昼的紫 夜的白》语言很美,非常诗化。我想,即使您在写小说、写传记,其实都是在写诗,您就是一位诗人。
    西篱:我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写诗,那是个诗歌兴起的年代。我在大学里读了更多的书,并着迷于西方文学。1990年,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我的第一部诗集《谁在窗外》。1993年,我发表在《人民文学》的组诗《西篱的梦歌》,获得贵州首届金筑文艺奖。“西篱的诗,其实皆为梦歌”,诗评家如是说。那时正是青春好年华,我的作品和照片,常常一起出现在《女子文学》《散文诗》《星星》《诗歌报》等各种报刊。
    记者:请问《昼的紫 夜的白》的主要故事内容是什么?小说中的“紫”与“白”象征着什么?
    西篱:《昼的紫 夜的白》是一部关于亲情、成长和社会变迁的个人体验性作品,讲述的内容时间跨度比较大,从1951至2050年,刚好整整100年,这当中有个人记忆,也有大的历史事件。由小人物的视角及命运,可以看到当时的历史真相。而关于未来的部分,则是在探讨一种未来人类命运的可能性。“紫”与“白”既是作品中的男女主人公,也象征了梦想与现实,以及不同的时空存在。
    记者:中山大学教授刘卫国这样评价《昼的紫 夜的白》:“倾斜的山镇,颠倒的昼夜,苦难的历史,艰辛的成长,灵魂的交流,生命的追寻……《昼的紫 夜的白》,呈现了一个真实又奇异的世界,这个世界,有着《呼兰河传》的抒情气息,又有《百年孤独》的魔幻色彩,比佐拉书写的家族历史更沉痛,比张爱玲追求的苍凉格调更温暖。”评价很高啊。
    西篱:刘教授还写过一篇文章——《西篱与萧红》。
    西篱部分
    长篇小说作品
    写自传体的西篱
    记者:《昼的紫 夜的白》是不是讲述了您的家族的故事?
    西篱:我出生在贵州乡村一个由父亲和他的同事们建起来的中学里。就像《昼的紫 夜的白》里写的那样,父亲是外省人,是到贵州为当地少数民族同胞开展扫盲教育工作的。他非常受他们的敬重,关于父亲的故事以及他那按贵州当地少数民族风俗举行的盛大葬礼,书中有详述。由此而论,《昼的紫 夜的白》关于家族故事部分是写实的。书中有关哥哥的故事,完全真实。风谷中学的人和事,也是真实的。
    摆脱生命中的孤寂
    记者:从《昼的紫 夜的白》的开篇来看,您小时候生活在一个闭塞、孤寂的环境中,是什么样的力量促使您走上文学创作道路呢?
    西篱:我在乡村中学里度过童年和少年时光,读书,做梦,解梦,就是我的全部时光,非常寂寞,非常孤独。我整天坐在父亲书房的地板上看书,看坏了眼睛,还在上小学时就戴了近视眼镜。体弱多病、视力问题和内向的性格,给了我双重约束,写作,成了我精神世界的唯一出口。
    我小时候一直贫血,据说脸色一直是略略发蓝的那种苍白。父亲一度怀疑我得了“蚕豆病”(食用蚕豆而引发的急性溶血性贫血),因为我和小伙伴们常常在饥饿的时候,采摘路边以及田地里的各种可食之物,刚开始灌浆的青蚕豆是很香甜的,似乎连豆荚都可以吃下去。
    乡下是熟人社会,所有人都是相互认识的,似乎大家都没有可预见的未来。到了假期,学校里非常冷清,家在外地的单身老师都走了,我和小伙伴们更加感到生活的无望和未来无望。我曾经一连数天坐在家门口,眺望远处攀援着山岗而上升的发亮的小路,盼望有陌生人出现,直到眼冒金星、天旋地转。因为寂寞,哥哥就不断地给我们讲故事。独处时,我开始写日记,写诗歌和童话,写小说。
    记者:您的第一个作品,是小说吗?
    西篱:是的。我的第一个比较成熟、完整的作品,是3万多字的小说《亲爱的丹妮》,写一个小女孩在异乡的孤独生活。是在读初中时写的。当时我刚读完狄更斯的小说《雾都孤儿》,眼泪还没有抹干,就开始写我被父母送到奶奶家避难的那一段寄养生活。《亲爱的丹妮》是写在语文本上的,写了10多个本子。可惜,我上大学后,学校教师宿舍搬迁,丢失了。《昼的紫 夜的白》后记里写到童年,就是对“丹妮”的重温和再现。
    记者:您什么时候发表处女作?
    西篱:是在大学一年级时,写了一组散文《校园的黄昏》,寄给《丑小鸭》杂志,很快就被刊登出来了。从大二开始,我就每月都有稿费收入,家里已经不用寄生活费给我,我每月只花20多元钱,余下的就接济考上了医学院的弟弟。
    写作,是对生命中伤痛的重温
    记者:在写《昼的紫 夜的白》过程中,有哪些令您难忘的事?
    西篱:这部作品花了我很多年的时间。从2010年入选中国作协的重点作品扶持选题(网络文学)时就开始写,写了放放,放了好久,不甘心,又继续写。
    我感到很痛苦。
    我得重温历史和记忆里的那些伤痛,亲人间的那些难以弥补的疏离和丧失。西方人说记忆是生命的行李,这也意味着某些生命之旅是非常沉重的。当你无法选择忘却和抛弃,就得回去,回去,再寻找。你得自己医治自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写作的过程也是一个疗伤的过程。所以,网上购书的读者留下评语,将我的小说归为“治愈系”作品,我很认可。
    记者:“治愈”,这也是作品的艺术力量的一个方面吧。
    西篱:通常,自传体作品是有这个效用的,因为它使用的是个体的经验和记忆。
    记者:《昼的紫 夜的白》是一部独白式的自传体小说,但辽宁大学的毕宝魁教授又曾经评价说,它是一部超现实主义的作品。
    西篱:没错,毕教授的评价是基于这部小说的幻想性质。我采用的是时空交错叙事法,人物和故事在各个时空中交错展开。我写到人与人的相遇和与灵魂的相遇,写了重生和穿越……这些,呈现的是现代人对突破精神困境的要求和灵魂不灭的渴望。文学呈现的现实,一定是比眼前的滚滚红尘更为真实和深刻的,我总是讲述精神的处境,那才是真实的存在。
    自传部分的束缚性写作的痛苦,在幻想性的写作中得到了释放和消解,正如女主人公紫音最后选择成为太空微粒一样,一切的一切,最后终于能够归于平静,归于宇宙的神秘和无限。于此,生命中的所有苦楚与困厄,又有什么难以了结的呢?未来的呼唤,才是拯救现代人的法宝。
    记者:西篱老师,非常感谢您接受我的专访。《昼的紫 夜的白》和您之前的作品既有一脉相承的地方,又有很多的不同,我相信,不同的读者,将会有不同的发现和思考。(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