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巴赫金的小说诗学是对传统诗学的大胆挑战,一反传统欧洲诗学认为小说是低俗体裁的传统。他深刻阐明了小说的未完成性、时代性和杂语性等一系列重要特征,张扬小说的...
“2019中国少数民族文库外译学术研讨会”在西南民族大学召开本网记者曾江/摄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 (实习记者 华夏 记者 曾江 通讯员 蒋霞 李颖瑜)11月16日,西南民族大学、中国民族...
《论语·述而》载孔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关于“束脩”的含义,历来说解纷歧。宋代以前,主流观点认为,束脩为束脯之义,俗称十条干肉,是拜见老师的礼物。...
昆虫是什么时候开始传播花粉的?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给出的答案是:一亿年前。近日,该研究所的古生物学家们与美国学者合作,发现了一枚为被子植物传粉的昆虫标本...
甲骨缀合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能使碎片经过拼接,变为完整或较为完整的卜辞,成为可利用的珍贵史料。甲骨缀合研究的持续深入是不断创新发展的过程,需持续努力、久久为功。...
内容提要: 古汉语辞书的编纂必须以充分的资料为基础,文章从注音、释义和义项、书证三个方面论述了这一点。 关 键 词: 古汉语辞书;资料;注音;释义;义项;书证 作者简介:...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5年来,我国文艺评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为指导和统领,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断继承中国传统文艺批评理论优秀资源,...
蔡教授,您好!非常感谢您能接受我的采访。您是北美汉学界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学者,为中国文学在美国的传播与研究做出巨大贡献。但您的著作一直都以英文形式传播,国...
内容提要: 在元代民族融合的大背景下,“西北子弟”文人群体的出现,使得元代在中国文学史上独领风骚,他们对儒家文化的服膺接受,多元与多种信仰包容并举,在元代游历之风盛...
自从内藤湖南博士提出唐宋变革论,后续参与讨论的学者很多,我也曾数度表达看法。但就我近年的感觉,更认为唐宋的变革是一长时段渐变的过程,其中涉及到的问题很多,就大端来...
内容提要: 刘勰重视文体的体制规范,强调辨体,试图为各种文体树立起“正体”。但同时,他也表达了颇具层次的“破体”观。他认同文体在一定程度上的突破和创新,认为这是必然...
内容提要: 《文心雕龙》的体系研究事关中国文学理论体系有无这一核心问题,为众多学者关注。笔者认为,该书体制采用的是古代诸子著述较为常见的“内外篇”模式,以道为体,以...
通过会通研究,我们可以把唐宋一些文学现象放在更准确的历史坐标上来观察。比如唐代近体诗律。王力《汉语诗律学》分析基本句型有四种:仄仄平平仄(a型),平平仄仄平(B型),平平...
内容提要: 宋代官员任官、选官制度加速了官员的流动,增加了官员出行的机会,也为行记的创作提供了契机。宋代官差行记最直接地反映了宋人长途公务旅行的场景,其旅行特点表现...
明人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序》言:“宇宙风气,其变之大者有三:鸿荒一变而为唐、虞,以至于周,七国为极;再变而为汉,以至于唐,五季为极;宋其三变,而吾未睹其极也。变...
近年来学术疆域划分越来越细,同治古代文学的学者也形成了不同的圈子,彼此的学术成果和学术观点很少得到借鉴、交流、碰撞。甚至唐宋文学这样两个关系甚为密切的领域,相互之...
内容提要: 文人文集的“上献”与“下赐”,是北宋时期文集“上行”传播和“下行”传播的主要模式。文集上献是在北宋朝廷搜罗文献、丰富国家图书储备的大背景下形成的,文集上...
“会通唐宋”有非常丰富的内涵,值得学界深入探讨。我认为这个话题其实也是对通行的文学史分期方式的一种反思,有必要先在整个文学史编写的框架内进行思考。 20世纪80年代,有...
拙著《中唐至北宋的典范选择与诗歌因革》的“绪论”部分回顾了文学史、政治史、制度史、经济史、社会史、文化史、思想史、汉语史等诸多领域的“唐宋变革”研究,指出不管研究...
内容提要: 关于吕留良诗学、诗风的评价,近代以来颇有聚讼抑扬。吕留良诗学没有明显的家学与父执授受,因此也不偏主一家,而是从学《诗经》《春秋》微言大义中立定根基,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