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三年前,我还在念大学的时候,无数个夏日的夜晚,我、林森、符力、青衣、陈亚冰等人,总是一通电话或一条短信,也无需多言就相约在海口的某个街头的夜宵摊或某家茶馆。我们...
青年批评家张莉 我喜欢寻找那些闪烁在沉默文本里的亮光,尤其着迷于写作者们点燃火种、照见幽暗的片刻。 我所能做的,是用文字聚拢起这些“微火”,因为其中隐含着我们身在的...
李金波并不是土生土长的慈溪人。他生于黑龙江佳木斯,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文学创作,曾在国企工作十几年,辗转江南后才重新拾笔写小说。这一重写,在日前于浙江慈溪举行的“李...
今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隆重纪念中国当代杰出作家柳青的百年诞辰。我谨代表中国作家协会,对柳青先生的亲属表示诚挚的问候,对出席会议的作家、评论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於可训 前不久,刚读完於可训的长篇小说《地老天荒》。最近,又欣赏了他的纪实文学《乡野异闻》,二者均写的是鄂东湖区的事,感觉好似姊妹篇,作品均洋溢着湖区的泥土气息,还...
巴勃罗·聂鲁达的原名为里卡多·埃列塞尔·内夫塔利·贝尔纳多·雷耶斯·巴索阿尔托,这位从肉体到灵魂完全由诗歌铸成的人,1971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是智利、美洲和全世界的骄傲...
如果你害怕孤独,就别结婚。 ——安东·契诃夫 Google到一个网站,叫“Chekhov is Alive”(契诃夫活着),一打开,你就会被要求回答七道题,根据答案来测试你是契诃夫笔下的哪个人物...
作为一个时代的文学符号,赵树理的精神是永恒的,赵树理的人格是永馨的,赵树理的道路是永远的。不论到了什么时候,他的作品和人品都将兀立于文学的圣殿,炳辉于文学的广庑,...
经典作家之胡风 在胡风的文学批评之路中,他一直关注中华民族历史进程和人民的疾苦,具有强烈的文化使命意识。他将这种内心激烈的情感熔铸到文学观念和文艺批评之中,提倡“写...
修理工周健从搅拌机里疯狂地蹿出来了!并且狂奔了几十米! 回头一看,却是一场虚惊,5号搅拌机并没有出故障。出故障的是周健的想象,他想象机器突然运转,将正在机器中作业的...
1819年秋,德国浪漫派作家霍夫曼在小说 《选择未婚妻》 中描述过一种无纸书:“您只要把这本书放进口袋,随时随地都可以掏出一本您所希望要念的书 来。”2007年11月,随着第一代...
安黎的博客名为“耕地的公牛”。这头“公牛”,与文学“陕军”中的“秦川牛”截然不同。这“牛”属于别一世界。它走出了农业文化的圈限,没有土地依恋、村庄情结和农民意识,...
李浩这个人厚道、实在。1971年出生的他,没有我们通常印象中70后作家的另类、夸张,面相忠厚,表情朴素,扔在人群里,跟任何一个普通的40岁男人没什么区别。生活中的他,是我的...
现在的写作,正进入一个比较复杂的现场。一方面,自媒体的出现,让作品发表更加容易;另外一方面,由于泥沙俱下海量般的信息,使好作品变得越来越难被发现,因此也让很多作者...
罗伯特·瓦尔泽-1939年4月23日从Herisau到Wil散步的路上 (Keystone) 罗伯特·瓦尔泽( Robert Walser,1878―1956),瑞士作家,20世纪德语文学的大师,在欧洲同卡夫卡、乔伊斯、穆齐尔等齐名。在...
想到张楚的时候,我首先想到郑珍。 郑珍,也叫郑子尹,一位出生于嘉庆十一年、偏隅西南边陲的读书人,这位自署“子午山孩”的贵州人,满腹经纶却又不事声张,一生都在寂寞地读...
“我原来认为 《好兵帅克》 这本书是非常特别的,如果不是我们中欧地区 的人,会看不懂。我很好奇,这本书如何令中国读者发笑?” 得知一位中国作家非常喜欢 《好兵帅克》 后,...
在深圳的青年作家中,俞莉的写作量并不算大。她是一位教育工作者,见证并承受着这种精神困顿的出现与日益严重。可能因为工作关系的原因,俞莉善于写也经常写教育题材的小说。...
时间过得真快,我的老领导、《文艺报》主编罗荪先生离开我们整整20年了。从1978年到1983年,在新时期文学的发轫时期,我在他和冯牧两位主编的领导下,紧张而愉快地工作了六年。后...
王方晨30年来的创作,可用“三体”来概括。一是体量。王方晨是一个有体量的作家。他确定一个方位后,能写出什么样的作品,让你很难预料。不过,他创作的饱满度始终存在,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