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家论 >

和人民一道前进——纪念柳青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文艺报  铁凝 参加讨论

    今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隆重纪念中国当代杰出作家柳青的百年诞辰。我谨代表中国作家协会,对柳青先生的亲属表示诚挚的问候,对出席会议的作家、评论家表示衷心的感谢!
     三十八年前,柳青离开了我们,他的《创业史》终究未能按计划完成,为中国文学留下了无法弥补的遗憾。但是,今天,我想我们大家都会强烈地感到, 柳青并未远去,他仍在我们中间,他的生活和创作、他的人格和理想,启发和激励着后来的作家,他的《创业史》是中国文学永在的高峰。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谈到文艺需要人民时,他特别提到了柳青,对他“深入到农民群众中去,同 农民群众打成一片”的生活实践与创作追求给予高度评价,总书记指出:“因为他对陕西关中农民生活有深入了解,所以笔下的人物才那样栩栩如生。柳青熟知乡亲 们的喜怒哀乐,中央出台一项涉及农村农民的政策,他脑子里立即就能想象出农民群众是高兴还是不高兴。”总书记的话深刻阐明了柳青的根本精神。柳青不仅仅是 一个作家,他也没有把自己仅仅当成作家,他同时还是一个农民,他与乡亲们忧乐与共、息息相关。他来到皇甫村,不仅仅是为了获取素材和灵感,他身在农民中 间,他的心也在农民中间,农民的事就是他的事,他像爱自己的家一样无私地、周详地爱着他的村庄。《创业史》第一部的稿费16065元,他一分也不留,全部 捐给王曲公社建设农械厂;在皇甫村,柳青不仅是“百事问”,而且是“百事管”,有人问柳青:“你在县上是分管啥工作的?”他回答:“凡是群众需要的事我都 管”。这样一个作家,是真正的人民作家,他毕生的创作和实践,都在有力地回答“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他为中国广大文学工作者树立了光辉的典 范。
    柳青有一篇文章,题目是《和人民一道前进》,写于1952年,第二年的4月,他就辞去长安县委副书记一职,落户皇甫村,一直住到1967年。“和人民一道前进”,这正是柳青精神的写照,我想,也正可用来作为我今天发言的题目。
    前进,意味着进步,意味着光明,意味着向着历史前景的雄健步伐和艰辛探索。柳青的《创业史》也是一部人民前进的历史。时光流逝,世事变迁,今日 的中国农村与《创业史》的时代相比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创业史》没有过时。在这部小说的《题叙》中,叙述了梁三老汉一家三代在旧社会满含血泪的 创业经历,这也是千百年来中国贫苦农民的命运缩影。正是在这宏大的历史纵深中,《创业史》所表现的现实呈现出焕然一新的意义,这不再是农民个体的孤独挣 扎,创业也不再是买房子置地,不再是日复一日地奔日子,创业是亿万觉醒的农民为了共同的历史目标的创造和奋斗,在这种奋斗中,他们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也 成为伟大的现代国家的主人。在柳青和他前后的那一代作家笔下,普通的劳动者、以往被漠视和被怜悯的农民彰显着前所未有的尊严,他们被从内部照亮,他们的情 感、思绪、选择和行动具有庄严的历史意义,他们不再是无名的芸芸众生,他们是历史的“剧中人”和“剧作者”,是创造历史的主体。《创业史》和那个时代其他 一系列重要作品的开创性贡献首先就在于此。柳青那一代作家是第一代站在农民之中的作家,他们在社会前进的高度上揭示人民的劳作和奋斗所具有的实践品格和美 学价值。这是新的、以人民为中心的文学,在中国文学的漫长历史上,这是具有崭新而持久的现代性意义的光荣创举。《创业史》因此成为地平线上一株苍劲而蓊郁 的大树,它召唤着后来者,也从精神上考验着后来的作家。
    文学作品里装着多少历史和人民,人民和历史就会接纳、铭记多少。从《咬透铁锹》《种谷记》到《铜墙铁壁》再到《创业史》,柳青为中国文学留下了 一份丰厚的遗产。他的那些关于生活、关于写作的经验之谈至今熠熠生辉。他说:作家要进“生活的学校、政治的学校、艺术的学校”,放在首位的就是“生活的学 校”,“一切归根于实践。对于作家,一切归根于生活”。“要想写作,就先生活。要想塑造英雄人物,就先塑造自己”。所以,他提出,要“沉下去,入淹其间, 数年如一”。柳青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对人民生活全身心的投入和忠诚是柳青的创造力的不竭源泉。
    对柳青来说,人民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一个有血有肉的具体的人。《创业史》创造了梁生宝、梁三老汉、徐改霞、郭振山、姚士杰等等众多充盈丰 富、栩栩如生的的人物形象,有意思的是,柳青把这些人称作“熟人”。“熟人”,这是亲切的称呼,带着人与人之间的气息、温度和深深的默契,它让我想起从前 在乡村,我每天见到的那些男男女女,他们之间不仅是熟悉,更是在岁月悠长的相处中酝酿成的情义和信任。我想,这是柳青和他的小说人物的关系,更是柳青在小 说之外和他的乡亲们的关系,也是小说艺术表现人、塑造人的根本秘密。读《创业史》时,我常常为柳青那种内在的自信和从容所感叹,好像这是一个通达世事的老 农在讲述他生活了一辈子的村庄,好像这是一个革命者回到了他的根据地、堡垒户,好像一条大鱼游弋于他的河流,他完整、充分地拥有他的世界,他甚至常常情不 自禁地把叙述人称变成了“我们”,因为对他来说,这一切的确不是你的故事、他的故事,而正是“我们”的故事。
    在创作的同时,柳青还写了不少有关农业生产和管理的文章,比如《耕畜饲养管理三字经》《关于王曲人民公社的田间生产点》《怎样沤青肥》《建议改 变陕北的土地经营方针》等等。这些文章,人们很少注意,但是,读着这些文章,我会想象着柳青在昏暗的油灯下沉思,然后一字一句地写下来。这不是创作,但在 柳青的心里,这些事必定和创作一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文学是大的,比文学更大的是生活和历史,在柳青的心里,生活、生产、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永远是 第一位的,文学在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中才能获得鲜活的生命。这也正是这个作家的力量所在,他深深地扎根于他的土地,这向下、向着深处的努力同时伴随着 一种高远的社会历史眼光,他看着现象,他也看着本质,他在亲切温暖的生活中同时是怀着忧思和远虑的智者,探寻着历史的脉动,谛听着时代的要求。柳青的探索 和实践丰富和扩展了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他对现实主义的理解至今依然指向广阔的空间。
    对待文学,柳青怀着对待土地一般的虔诚。他常以“六十年一个单元”这句话告诫自己和勉励后学。他反复强调:“文学是愚人的事业”,是马拉松长 跑,需要长久的努力,他说:“文学事业,是一种终生的事业,要勤勤恳恳搞一辈子,不能见异思迁”。本着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本着对文学的无限挚爱,尽管 经历磨难,柳青仍是坚韧不拔,为文学呕心沥血,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里,他拖着重病的身体修改再版了《铜墙铁壁》,修订再版了《创业史》第一部,尽管一次 又一次被抬进抢救室,他仍以惊人的毅力完成了《创业史》第二部。他最大的焦虑不是生命即将终结,而是壮志未酬身先死,他宏大的创作计划还未能完成。但天违 人愿,柳青最终抱憾离开人世,一位最坚韧的行者倒在了文学的征程之中。
    柳青留给我们的,是宏大的、人民的史诗,同时他还留下了一条道路、一种精神,他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柳青和《创业史》一直是 探究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和文学的重要的学术研究对象,而每一个立志于表现乡土巨变的中国作家,每一个立志在社会历史的宏大运动中表现人的奋斗和命运的中国作 家,在他们启程的时候,在他们的路途上,都会强烈地感到柳青的存在。我想,我们大家都会想起路遥和陈忠实,这两位成就卓著的当代作家都满怀感恩地自认是柳 青的学生,他们的创作风貌与柳青各不相同,但在他们之间,我们能够鲜明地感受到根本精神的一脉相承。路遥在《平凡的世界》扉页上写道:“谨以此书献给我生 活过的土地和岁月!”陈忠实把他的第一本小说集取名为《乡村》,并深情地表示要“把这样轻薄的一份礼献给乡村,献给自幼至今不曾拔腿的乡村的土地,献给祖 祖辈辈耕耘着乡村土地的农民,献给哺育了我的亲爱的土地和人民”。我们都能从中听到柳青的声音的回响。这些绵延的声音构成了中国当代文学最可宝贵的脉络和 传统,它必将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作家所传承和弘扬。
    今天,中国各族人民正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团结奋斗。光辉的历史前景正在我们面前展开,中国社会正在经历着深刻 艰巨的变革,壮阔复杂的现实生活正在对每一个中国作家提出严肃的考验,考验着我们的根有多深,我们的目光有多远,考验着我们对人民、对生活、对文学的信 念。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为中国社会主义文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繁荣发展指明了方向,他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认识自己所担负的历史 使命和责任,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以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纪念和缅怀柳青,将推动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和人民一道前进,这就是柳青的精神和道路,也是新的时代对广大中国作家发出的热切召唤,让我们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在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实践中迎来中国文学的更大繁荣发展!
    (此文系作者6月29日在柳青百年诞辰纪念座谈会上的讲话)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