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呼唤盛世史诗 熊召政 少年时读杜甫的诗“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不大理解其深意,只是困惑,好运当头的人,为何写不出好文章来。稍长,读辛弃疾的词“栏干拍遍,无人...
又央1993年发表《〈野草〉:一个特殊序列》(《鲁迅研究月刊》第5期)将鲁迅与许广平的恋爱过程及心理变化,作为影响鲁迅创作《好的故事》、《过客》、《死火》、《腊叶》的直...
艺术“终结论”和艺术“剥夺论”一度甚嚣尘上。据说其始作俑者是德国美学家黑格尔。虽然我始终对这一论调报有质疑的态度,但是,我一直不知道如何反驳它。直到最近我才认识到...
内容提要 当下的文学批评正面临种种诘难与怀疑,批评的品格发生了蜕变,批评的信誉也已降到了冰点。如何客观评价当代文学批评的功过,既诊断出文学批评的“病症”,又开辟出文...
内容提要 本文认为,王德威“没有晚清,何来‘五四’”的观点具有双重涵义。其一,可以将其理解为一个“重写文学史”的命题,因为他通过批判五四文学的霸权,确立了“被压抑的...
最近有个现象,有点奇怪。几位青年学者著作刚一面世,随即引来骂声一片。比如李零教授解读《论语》,用“丧家狗”做书名,立刻不得了了。博士解说李白,用“古惑仔”打比方,...
内容提要 鲁迅与施蛰存的论争,决不是鲁迅与施个人过不去,而表明了鲁迅对穿西装的复古派 保持着应有的警觉,是事关新文学健康发展的问题。鲁迅作为旗手在护卫新文学,施蛰 存...
批评是刀。批评是手术刀,看准了病灶一刀下去,病患解除疼痛尽消。批评也是理发刀,能将多余而不雅的毛发修理得干净利落,却又丝毫不伤肌肤。批评这把刀要是落到别有用心或缺...
关键词 《博览群书》2005-10-7 一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整理出版了李健吾先生当年以“刘西渭”笔名发表的《咀华集》和《咀华二集》,以《咀华集·咀华二集》的书名,列为...
叶圣陶的短篇小说《潘先生在难中》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描写知识分子的名篇,连续多年都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中,自从茅盾作出“把城市小资产阶级的没有社会意识,卑谦的利己主义...
2004年3月4日《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发表了一篇来自“德国之声电台网站”的纪念康德的文章,3月15日《参考消息》也发表了该站提供的这篇文章。鄙人看过以后,觉得其...
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并不很长,相对而言,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写作却成了积之既久的课题。循着文学史讨论与写作的历史陈迹,应不难发现,文学研究界事实存在着独尊文学史的学术霸...
一、文论何为? 作为对文论“失语症”的回应,上世纪90年代后期文论界提出了“古代文论的现代转换”的命题。这一命题所包含的内涵已超出文论本身的范围,因为在“转换”的倡导...
新时期以来的文学研究界在经历了审美、文化热潮之后,又出现区域文学研究的趋向。 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在中国内地,除了吉林省、安徽省、海南省、甘肃省、青海省外,北京市、上海...
毫无预料的,原本出自于一种当下文化现象考察和学术自省的关于“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的讨论,却引来了文论界、美学界不少的议论乃至“征讨”,一时间竟成为近一时期中国文论...
内容提要 余秋雨以《文化苦旅》为代表的散文集,开拓了散文创作的新形式,并且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形成文坛独特的“余秋雨现象”。其中一些批评不是过度地吹捧,就是随...
雷达的《当前文学创作症候分析》(《光明日报》2000年7月5日),是一篇切中时弊的文章,对于当下文学的弊端,鸟瞰全局,高屋建瓴,直指要害,一针见血。而且,这也延续了他许多年间所坚持的...
这几年不断有人指出,中国文学已经死了。所谓文学死了,并不是说中国的文学写作者停止了文学产品的生产,而是指社会公众对这些文学产品不再关心,或者说,在社会公众看来,当下的文学...
从时间上看其借刊物集合力量 由《学衡》的存在而形成所谓的“学衡派”,这是一个基本历史事实,是中国现代思想史、文学史和学术史上的一次震荡性起伏。《学衡》杂志的实际存在是...
一、“中国新小说” 恍惚间,翻过新世纪已经数年。在这个唯“新”是求的时代,一切都走马观花似的变换。文学也不例外。几年早已让人等不及了。新?什么是新的?如何成为新的?哪里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