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综述 >

增强责任感使命感 多出作品多出人才——中国作协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培训研讨班侧记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中国作家网 黄尚恩李晓晨 参加讨论

    “一个真正伟大的作家,必然会自觉地将自己的文学活动同正在发生深刻变革的社会现实联系起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一方面要将人民 作为作品主体去写,另一方面要以人民的眼光去写”,“作家要坚守正确的文学艺术理想,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在中宣部、中国作协近日共同举办的深入学习 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文艺工作座谈会重要讲话第一期培训研讨班上,学员们深入学习讲话原文,理解和把握讲话的精神实质和实践要求,围绕具体的问题展开热烈讨 论。
     一年多来,广大文学工作者凝聚共识,静下心来、俯下身子,精益求精搞创作,文艺界呈现出新的气象。评论家白烨谈到,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 会上的重要讲话指出了当前文艺创作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把繁荣文艺创作提高到有助于实现中国梦的高度,并对作家艺术家们提出殷切希望。这让作家艺术家 们从历史的、民族的宏观视角来看待文学事业的发展,对文学写作重要性的认识有了极大提升,他们身上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加强烈。作家徐剑认为,现在越来越多 的作家将自己的视野从书房一隅投向广阔大地,从一己悲欢转向广大人民群众的丰富实践。作家们积极投入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主题实践活动,更加自觉地 写人民生活、书人间冷暖,用来源于人民的文艺作品回报沃土、回馈人民。
    文学创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真正做到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吉狄马加认为,一个作家的创作不应该仅仅局限在自我世界 里,而应该从“小我”出发并超越这种“小我”,表现丰富的现实和广大人民的情感,这样才不会丧失艺术的高远境界。真正优秀的中国当代作家绝不能躲避崇高、 自我矮化,而应与中国当代社会这个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时代相适应,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先进行列,勇立潮头唱大风。作家滕肖澜谈到,一个写作者开始进行创作, 可能是出于对文学的喜爱和热情,为了抒发自己的所思所想。但随着时间的推进,他需要寻找到作为一个写作者的使命感。使命感会促使作家自觉地将视野打开,就 像文学史上的众多文学大家所做的那样,他们把写作的触角伸入社会的各个角落,触碰到时代的脉搏,呼吸着人民的呼吸,快乐着人民的快乐,忧患着人民的忧患。 他们的作品有血有肉有灵魂,激发出人们心中的善与美,让人们始终对生活怀有慈悲、抱有希望。
    在分组讨论中,研讨班学员积极分享参与“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的心得。作家陈应松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就需要“深入生 活、扎根人民”,这对作家来说是颠扑不破的真理。他这几年连续去神农架采访创作,因为他热爱那片土地,那里的山川河流、草木鸟兽。“因为热爱,才会常去。 无论是长期挂职还是短期采访,作家都应该问自己一个问题——你是真的热爱你去的那个地方吗?你写完还会经常去看看吗?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么这样的深入生 活才会有持久性。”作家王松谈到,深入生活不能用作家的眼光去看待生活,而是要以普通人的眼光看生活,然后再回到作家的角色去创作。立场不同,看问题的角 度就不同,在写作时的经验和感受就不同。他前年到自己当年插队的村子挂职,挂职让他成了当地农民的“自家人”。在这个过程中,他才真正了解现在的农民关心 什么、思考什么,同时也发现了今天农村存在的很多问题,而这些都是在书房里想象不到的。作家王十月做了多年编辑工作,他谈到,在看稿的过程中会发现许多青 年作家存在着一个两难的问题:有才气的作家欠缺生活,有丰富生活积累的作家可能又在文字上缺乏锤炼。这两个问题相比较,没有生活积累的问题更难解决。因 此,作家要积极深入生活,真正跟当地的人民生活在一起,感受到他们的快乐和痛苦。作家不能以观察者的角度看生活,否则就没法得到一手的感悟。
    创作是作家的中心任务,作品是作家的立身之本。何建明认为,“必须有好的作品”,这是时代赋予广大作家们的责任与使命。作家应该秉持“要为自己 的人民、要为自己的民族、要为自己的国家、要为自己所处的时代”写出好作品这个理想和创作之基,才会更有动力、有方向地创作出具有时代气息、具有现实意义 同时又能被人民喜爱的精品力作。作家邱华栋谈到,现在有很多关于“文学边缘化”、“文学阅读式微”的论调,但实际的情况并非那么悲观,那些已经被经典化的 当代作家作品,每本书动辄印刷几十万册。这说明有大量读者在关注着文学,关键是作家要写出好的作品。当代中国已经有了一批优秀的作家作品,已经形成了一片 “高原”,但要想出现更高的“高峰”,需要作家们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既要“向上、向高精尖”,激活想象力,提高艺术水准,也要向下扎根,真正地深入生 活,写出艺术杰作。
    实现文学从“高原”到“高峰”的突破,还需要文学评论的有效推动。在张未民看来,文学批评可以是针对具体作家作品的评价,这时候就要考虑我们的 批评语言能不能被作家接受,真正构成对话;文学批评也可以是面向普通大众的发言,它是一种“关于生活的评论”,这时候批评家要表达的是自己对现实生活的理 解和感悟,在语言上就不能太学术化。无论是哪一种批评,都应该包含着批评家的思想光芒,这种思想光芒来自于他对生活的深刻理解,而不仅来自于书本。要试图 通过文学批评,让“文学共同体”中的所有个体进行良好的对话和沟通,真正促进文学事业的发展。
    文学繁荣归根到底必须要有一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很多学员谈到,作家创作不能够被市场、名利所诱惑,而应该抛弃杂念,克服和解决我们内心的 那份“浮躁”,以及由这份浮躁所影响到作品中的“浮躁”。作家阿拉提·阿斯木认为,作家要坚守文学艺术理想,同时不断提高自己的学养、涵养和修养,这样才 有可能写出好的作品。要通过自己的作品弘扬正能量,给读者积极的影响。
    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培养文学人才,是作协工作的重中之重。白庚胜谈到,要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指导作协工作,营造积极健康的 文学生态,优化文学的生产、传播、评价等各个环节,推动文学的大发展大繁荣。臧军认为,如何更好地为作家服务、增强凝聚力,团结年轻人、帮助他们成长成 才,是作协十分重要的工作。现在,文艺工作的对象、方式、手段、机制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特点,文学组织工作者要针对不同的情况使用不同的管理方式方法, 真正促进出精品、出人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