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 [英美文学] 被花的闪电击中 2017-10-29

    1947年,瑞士出版商梅尔莫提议定期给柯莱特送一束不同的花;作为交换,柯莱特要描写繁花中的一种。于是1948年梅尔莫出版社推出的“花束”丛书中就有了一本别致的小集子:《花事》...

  • [英美文学] 拉里:刀锋上的行者 2017-10-29

    (一) 文学大师,在我的心目中大约仅有十余名。以这十余名大师的标准衡量,毛姆肯定够不上一位文学大师。毛姆的《人生的枷锁》,我读过两遍,觉得相当感人,但与托尔斯泰《安...

  • [英美文学] 乔治•奥维尔和切•格瓦拉 2017-10-29

    〔作者简介〕李劼,文学评论家。男,1955年生于上海,1983年毕业于上海师范大学,85年获文学硕士。现在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 二十世纪是一个可以让十九世纪的思想家们感到啼...

  • [英美文学] 陀思妥耶夫斯基和他的《地下室手记》 2017-10-29

    陀思妥耶夫斯基,这个名字在今天的世界文学史上绝对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名字。很多人在把陀思妥耶夫斯基称为一个伟大的作家之外,还另外给他加了一顶伟大思想家的帽子。这个称谓...

  • [英美文学] 试析福克纳意识流小说的叙事风格 2017-10-29

    福克纳是美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出色的小说家之一,也是英美意识流小说的杰出代表.他的意识流小说《喧哗与骚动》和《我弥留之际》不仅是其颠峰之作,也是评论界关注的焦点.在现...

  • [英美文学] 爱情,或者疑似爱情 2017-10-29

    要是认定多丽丝·莱辛的小说不好读,难以吸引中国读者,那多半是因为没读过、或没读懂她的《又来了,爱情》。 这个英国女作家写《又来了,爱情》,已是技巧圆熟,思想臻入化境...

  • [英美文学] 论《喧哗与骚动》中的死亡意象 2017-10-29

    早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世界上很多国家的评论家就一致认为福克纳是当代描写失败、背叛及死亡的艺术大师【1】,这与福克纳的坎坷遭遇是分不开的。《喧哗与骚动》是福克纳早期的...

  • [英美文学] 怜悯与愤怒 ——福克纳小说中的几个词 2017-10-29

    【钟表】 1910年6月2日是昆丁·康普生自杀的日子。这一天的早晨7点到8点之间,昆丁正式登场了。他从一个白痴的呓语里走了出来,像一个哲学家一样开口说话了。他在说时间,说他爷爷...

  • [英美文学] 《社会支柱》:易卜生剧作的转折点 2017-10-29

    易卜生在写完《青年同盟》(1869年)之后,并未顺势继续此类所谓“社会讽刺剧”的写作 ,而是于四年艰辛的努力之后,写出了他的“世界历史剧”(A World- historical Play)———《皇帝...

  • [英美文学] 米兰·昆德拉:走在“遗忘”的途中 2017-10-29

    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四下午一点(斯德哥尔摩时间)之前,全世界的文学爱好者会不约而同地做一个游戏———猜测本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但结果,常常在人们的意料之外。比如,拉...

  • [英美文学] 张扬人性之美 2017-10-29

    当代文学,没有产生百读不厌、震撼灵魂的精神之作,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对现代派的误读;误读的结果,使原本与大众血肉相连的文学,远离大众,也因此被大众所唾弃。 我之所以耗...

  • [英美文学] 日本的手机小说年 2017-10-29

    在即将过去的2007年,手机小说几乎在日本文艺类图书市场独领风骚。从年度文艺类畅销书的排行榜来看,手机小说不仅占据了半壁江山,而且以“绝杀”的气势囊括三甲。《读卖新闻》...

  • [英美文学] 威廉·福克纳小说《我弥留之际》里人的承受力 2017-10-29

    一、威廉福克纳生平及《我弥留之际》故事概要和简析 威廉·福克纳(William Faulkner,1897~1962),1949年“因为他对当代美国小说所作的强有力和艺术上无与伦比的贡献”荣获了该年度诺...

  • [英美文学] 岁岁花照开,今朝谁最俏 ——2007年美国畅销小说回顾 2017-10-29

    J.K.罗琳(Rowling)高调回还,丹·布朗(Dan Brown)悄然告退,《哈利·波特与死亡圣器》(Harry Potter and the Deadly Hallows)取代《达芬奇密码》(The Da Vinci Code)成为2007年风靡世界的王牌,———...

  • [英美文学] 对村上春树的痴迷和抨击:“倒村派”与“倒林派” 2017-10-29

    村上的文学没有日本近代文学的记忆,即便有,也没有记忆的厚度,感觉是随意就可以弄来的一篇小说一样。语言应该根植于乡土,盘根错结,但村上春树的文章既没土地的味道也没鲜...

  • [英美文学] 俄罗斯年谈中俄文学交流 2017-10-29

    中俄两国商定,2006年在我国举办“俄罗斯年”,2007在对方举办“中国年”活动,其目的是要深化两国人民之间的传统友谊,加深各自人民对于今日友邦的了解。俄罗斯年活动是一个综合...

  • [英美文学] 在解读中永生——评《解读杜拉斯》 2017-10-29

    《解读杜拉斯》 [法]贝尔纳·阿拉泽等主编黄荭主译 作家出版社出版 2006年,由巴黎第三大学杜拉斯研究专家贝尔纳·阿拉泽教授和法国杜拉斯学会副会长克里斯蒂安娜·布洛-拉巴雷...

  • [英美文学] 闪躲之书 2017-10-29

    ◆在莱辛的所有小说里,自由是惟一的真命题。她把女性放在各种诱惑之中,考验她们对自我,对自由的信仰是否坚定。 《又来了,爱情》,多丽丝·莱辛的小说,套盒结构。一个漂亮...

  • [英美文学] 流散文学与比较文学:机理及联结 2017-10-29

    近年来,“流散文学”(Diaspora Literature)的概念频繁地出现在国内学界的研究论坛和学术刊物上,2005年8月在深圳举办的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8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有近30篇论文涉...

  • [英美文学] 写出“骑墙一代”的遭遇 ——俄罗斯作家伊利切夫斯基获俄语布克奖 2017-10-29

    “驱使我写作本书的原因,是想尝试着去理解1990年代初那一代人的遭遇,那时没有人能够把握自己的未来。”38岁的俄罗斯作家和前物理学家亚历山大·伊利切夫斯基以长篇小说《马蒂...

栏目列表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