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的文学没有日本近代文学的记忆,即便有,也没有记忆的厚度,感觉是随意就可以弄来的一篇小说一样。语言应该根植于乡土,盘根错结,但村上春树的文章既没土地的味道也没鲜血的味道,有的只是媚俗与撒娇的混合体,连这个有时也会被切断,所以读他的小说会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 ——松浦寿辉(东京大学大学院文学教授,“倒村派”) 林少华+村上才是我心中的完美,突然发现如果我第一眼看的不是林译的村上我根本不会喜欢上村上的。——大陆读者 我想,出色的翻译首先需要的恐怕是语言能力,但同样需要的还有——尤其文学作品——充满个人偏见的爱。说得极端些,只要有了这点,其他概不需要。说起我对自己作品的翻译的首要希求,恰恰就是这点。在这个不确定的世界上,只有充满偏见的爱才是我充满偏见地爱着的一个对象。 ——村上春树 鲁迅说:“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我还不料,也不信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这话林少华在最近一些日子肯定体会颇深,甚至比鲁迅先生说的更极端的都有可能。 缘起于日本近期兴起的“倒村”热潮,日本人“倒村”并不奇怪,因为村上春树是日本第一畅销书作家,去年又得到了捷克的一个文学大奖,和诺贝尔扯上了点关系,树大招风。另一方面他总是喜欢呆在欧洲,据说做人也比较闷骚,不大喜欢和评论家拉关系,大家看他不顺眼情有可原,最可气的是他实在不鸟日本的评论家,直接说“文学评论是一堆马粪”,触了众怒,于是遭到日本文人群殴。 日本评论家骂架还是比较文明的(村上骂粗话是因为他是个老文艺青年,全世界的文艺青年都是这风格),他们认为:村上的文学没有日本近代文学的记忆,即便有,也没有记忆的厚度,感觉是随意就可以弄来的一篇小说一样。语言应该根植于乡土,盘根错结,但村上春树的文章既没土地的味道也没鲜血的味道,有的只是媚俗与撒娇的混合体,连这个有时也会被切断,所以读他的小说会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日本学者骂完村上春树,感觉还不过瘾,就把矛头指向了林少华,当然这是顺带的,可谓“城门失火、祸及殃鱼”。 对于日本学者的批评,老林在“倒村”热潮开始就有预料,见招拆招,侃侃而谈,戏称“不知幸与不幸,这头一遭得的“鸭蛋”居然是“日本造”,MADE IN JAPAN。人所共知,MADE IN JAPAN向以品质优良闻名于世……”在这里,林少华暗骂日本学者是鸭子,不料想又遭到另一群鸭子的围攻,他们脖子上挂的铭牌是“MADE IN CHINA”,把林老师吓了一跳,立刻患了失语症。 “强烈叫停林少华继续翻译村上作品”,国内的“倒林派”要求林少华下课。在中国,对翻译家进行攻击,尚属首例,翻译家成为公众人物,林少华也是首位,前后一联系就会明白,“倒林”的理由和“倒村”是一样的,林少华在国内翻译届频频获奖,村上迷爱屋及乌,林从一名学者过渡成一个明星,他又没有于丹大师的背景,日本人开始“倒村”后,中国人开始“倒林”。 《挪威森林》1989年被引进中国,已经由畅销书转为常销书,即便在中国当代这种浮躁的文化氛围中,它也经历了接近二十年的考验。也许是在这几十年间,日本的学者缓过了神,终于发现了村上春树对日本民族就像一个冷血动物,并从此处找到了批评他的切入点。让人不解的是,村上春树不爱日本关中国人什么事,为什么我们这么容易怀疑自己。 中国人对村上春树的痴迷是强烈的,他们还喜欢川端康成,高仓健,黑泽明……艺术确实可以跨越国界,让不同种族和国家的人民接受。同时村上与中国也有一定的渊源,他有一部分小说与中国有关,他喜欢鲁迅。但村上并没有以官方身份访华,也没有在中国买套别墅什么的,可见他对中国的感情是不存在的。日本对村上春树进行研究的机构同样对中国读者不买账,去年东京召开的《世界如何阅读村上春树》主题研讨会并没有邀请中国大陆的翻译家参与,实际上,中国大陆读者比日本邀请的那些国家的村上迷加在一起还要多。 日本文化界对中国怀疑无可厚非,我们也可以怀疑日本人根本不了解我们的儒学或者道家,安妮宝贝在日本热销更可以证明这点,他们拿去了我们的糟粕,还乐孜孜不知羞,不用等他们开骂我们已经骂得她体无完肤了。让笔者感到不满的是在过去,关于林少华听到的都是赞誉之词,只是当前日本人在否定林少华的翻译之后,我们听到的更多的是中国人谩骂的声音。这不由让我想起,上个世纪中国在遭受日本军国主义侵略的时候那些汉奸的嘴脸。我并不是一个民族主义情结严重的人,更不是一个容易冲动的人,但经过这些分析和对比,让人感觉很不舒服,为什么就这么巧? 日本人和中国人对林少华的骂是不相同的,日本人藤井省三认为,村上作品用的是“口语体”,而林译本用的却是“书面语体”,这种说法是有原因的,因为林少华把村上春树的小说翻译的像欧洲人的作品,使得中国读者感觉村上几乎就是一个欧洲人,而川端康成,大江健三郎的中国译本显然一读就是日本味道的。 中国人的批评则是从翻译的字面意思入手的,意思就是林少华翻译错了。在国内,给名人挑错已经成为一种时髦,大家都热衷于看到一些对权威的挑衅和否定。“倒林派”大多来自民间文人,他们来无影,去无踪,在公开场合一发表言论,有好生之德的媒体见到立刻会加以渲染,然后加上该态度只代表作者个人立场,一边借机获取眼球一边脱离干系,坐收渔利。 国人对林少华的另一个不满集中在他对村上春树作品翻译的“垄断”,就是说所有村上春树的作品都是林少华翻译了,也就是说村上春树在国内翻译方面的商机全部被林少华一个人占据了,由此可见,林少华可能要承担“译霸”的罪名。如果有人做张中国翻译家富豪榜的榜单,林少华必定榜上有名。 还有一个就是林的世故,林少华自从傍上村上这棵大树后,就没再挪过窝,一直跟在人家的后面跑,竟然没有再翻译其他日文作家的作品,猜度是翻译其他作者难以赚钱。关于这点林也感到冤枉,村上就是那么高产,这么多年来无论质量还是数量都没有下降的趋势,林少华表示,他没有翻译过其他作家的作品是因为没有出版社让他翻,而且现在他的年龄已经大了,没有精力进行更多作者的研究。可见,关于让谁来翻译,翻译谁的书,最终决定的还是市场。 国内“倒林派”对日本“倒村派”的跟风,不是简单的哈日,村上的书引进了几十年,为什么问题直到现在才被提出来,这点非常值得考究,是日语在国内逐渐普及还是看不得别人出风头。一直都认为中国的一些文化是很可怕的,“枪打出头鸟”“人怕出名猪怕壮”……这些谚语不时的警醒着那些在事业上有所追求的人,这对有理想的人来说是一种无形的恐吓。在某些超级门户网站更以“大陆面临翻译危机”来造势,难道一个日本学者对某位翻译家的质疑就可以造成大陆地区的翻译危机?面对种种非议,我宁愿相信翻译家的清白,林少华之所以成为一个翻译界的明星仅仅是因为村上春树是个明星,他被媒体炒作带有偶然性,并非有意为之。林少华仅仅反驳了日本学者的批评,对于国内“倒林派”他置之不理,不发表任何公开意见。 许多国内作家、评论家都意识到翻译家为现代的中国文体做出了贡献,王小波在《我的师承》中写到:“假如中国现代文学尚有可取之处,它的根源就在那些已故的翻译家身上。”而评论家朱大可则直接指出中国的翻译家应该被载入中国的文学史。但是今天,林少华面对日本学者的鄙视与批评,他孤军奋战。 原载:中国作家网2007-12-11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