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移动版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语用学 >

事实的申明:体标记“在”的语用意义(13)


    原文参考文献:
    [1]陈前瑞(2008)《汉语体貌研究的类型学视野》,北京:商务印书馆。
    [2]陈月明(1999)时间副词“在”与“ ”,《汉语学习》第4期。
    [3]方梅(2000)从“V着”看汉语不完全体的功能特征,《语法研究和探索》(九),北京:商务印书馆。
    [4]付义琴、赵家栋(2007)从明代小说中的“正”、“在”看时间副词“正在”的来源,《中国语文》第3期。
    [5]高顺全(2003)进行体、持续体的否定及相关问题,《世界汉语教学》第4期。
    [6]高增霞(2005)处所动词、处所介词和未完成体标记——体标记“在”和“着”语法化的类型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第4期。
    [7]郭风岚(1998)论副词“在”与“正”的语义特征,《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
    [8]陆丙甫、应学凤、张国华(2015)状态补语是汉语的显赫句法成分,《中国语文》第2期。
    [9]吕叔湘(1941)释《景德传灯录》中“在、著”二助词,《华西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集刊》第3期,又见于《汉语语法论文集》,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
    [10]吕叔湘(1942)《中国文法要略》,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年。
    [11]潘文娱(1980)谈谈“正”“在”和“正在”,《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12]石毓智(2006)论汉语的进行体范畴,《汉语学习》第3期。
    [13]石毓智、姜炜(2010)英语进行体向主观化功能的扩展,《外语与外语教学》第1期。
    [14]汪国胜(1999)湖北方言的“在”和“在里”,《方言》第2期。
    [15]王媛(2012)谓词性结构的事件性和现代汉语进行体标记的语义分析,《当代语言学》第3期。
    [161吴福祥(2004)近年来语法化研究的进展,《外语与外语教学》第1期。
    [17]吴福祥(2005)汉语体标记“了、着”为什么不能强制性使用,《当代语言学》第3期。
    [18]肖奚强(2002)“正(在)”、“在”与“着”功能比较研究,《语言研究》第4期。
    [19]杨西彬(2013)“在+V”与“V+着”的格式义及其对句法语用的制约,《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20]伊原大策(1986)表示进行时态的“在”,《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期。
    [21]于根元(1981)上海话的“勒勒”和普通话的“在、着”,《语文研究》第1期。
    [22]袁野(2011)试论汉语的体压制,《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
    [23]泽田启二(1983)谈“在”——从其相关成分谈起,大河内康宪主编《日本近、现代汉语研究论文选》,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24]张劼(2011)普通话副词“在”源流考辨,《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25]张亚军(2002)时间副词“正”、“正在”、“在”及其虚化过程考察,《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1期。
    [26]Bybee,Joan(1997)Semantic aspects of morphological typology.In Joan Bybee,John Haiman and Sandra A.Thompson(eds.),Essays on language function and language type,25-37.Amsterdam:John Benjamins.
    [27]Hopper,Paul J.(1982)Aspect between discourse and grammar:An introductory essay for the volume.In Paul J.Hopper(ed.),Tense-aspect:Between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Amsterdam:John Benjamins.
    [28]Leech,Geoffrey(1983)Principles of pragmatics.London:Longman.

 
    

(责任编辑:ad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