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句否定意义的形成与识解机制(19)
http://www.newdu.com 2024/11/28 09:11:33 《世界汉语教学》 袁毓林 刘彬 参加讨论
5.2 结论 本文主要探讨了疑问代词“什么”的否定用法以及这种否定用法的形成机制,还讨论了听话人在理解带有否定倾向的“什么”句时所采取的意义识解策略。文章首先描写了“什么”句表示否定的七种主要环境,归纳出表示否定意义的“什么”句主要表示对某种事物(性状、行为、观点等)的合理性的否定,也就是认为它不具有合理性。文章指出,“什么”表示否定意义往往是对“引述内容”的否定,是一种元语言否定(即语用否定),而不是否定真值条件的语义否定。文章着重考察了“什么”句表示否定的内在原因,指出表示否定倾向的“什么”句在意义上往往具有“反通常性”的特点,而这种“反通常性”正好是“什么”句表示否定意义的内在原因。简而言之,因为“什么”句通常表示说话人由反常的迹象而心生疑惑,而这些句子在意义上又具有“反通常性”的特点。于是,说话人在“疑善信恶”原则的指导下,“不相信某种正面和积极的可能性,转而相信某种负面和消极的可能性”。不管是“不相信某种正面和积极的可能性”,还是“相信某种负面和消极的可能性”,都是表示否定意义的,最终使得“什么”句涌现出否定意义,即否定某种事物(性状、行为、观点、观点等)的合理性。这就是“什么”句所表示的否定意义的形成机制。文章还揭示了听话人在识解否定倾向的“什么”句的意义时所采取的策略:当听到的“什么”句带有降调、重读等形式特征时,先将“什么”识解为非疑问用法;接着辨别“什么”句在意义上是否具有反通常性特点,如果具有反通常性,那么将其中的“什么”识解为表示否定意义,把跟“什么”相关联的成分(NP、VP、引述小句等)识解为“什么”所否定的对象。这种意义识解策略也是基于怀疑性思维所依据的“疑善信恶”这种反常思想。最后,文章还探讨了疑问和否定的相通性:疑问和否定都是一种否定性语境,都具有向下蕴涵的语义推理特点,并且可以允准否定极项。 在人类进化和社会竞争的压力下,“疑善信恶”(即“不相信某种正面和积极的可能性,转而相信某种负面和消极的可能性”)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带有社会惯例性质的约束原则。这种原则正好用以对冲更为普遍的“乐观原则”,使得人类的心智更为健全,行为更加理性。本文所讨论的表示否定意义的“什么”句便是一个例证。说话人说出带有否定倾向的“什么”句和听话人理解带有否定倾向的“什么”句,都是基于“疑善信恶”这种反常思想。说话人和听话人似乎达成了一种共识:表面上或人们所宣称的某种好的事物,其实未必有这么好,甚至可能是不好的。也正是因为这样,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对话和沟通才能得以继续进行,人类社会才能不断发展和进步。 初稿曾在“第十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国际研讨会(CLSW2015)”(北京师范大学,2015年5月9-10日)上宣读过,《世界汉语教学》匿名审稿专家也对本文提出了很有价值的建议,谨此一并致谢。 ①当然,“什么”所插入其中的否定对象也可以不是动宾结构,比如,赵元任先生曾举的例子:“out什么side?”再比如,“艳什么遇,哪有那么多艳遇等着我”。 ②在不致引起误解的情况下,我们不区分语言形式(如“怀疑”这个词)和意义所指(如“怀疑”这种心理状态)。 ③关于“乐观主义”的详细介绍,详见袁毓林(2013)及其所引文献。 ④况且,有一些格式一般情况下往往都不表示真性疑问,比如,“看什么看!”“漂亮什么?”等格式,这时听话人在理解时便更容易将其理解为表示否定意义。感谢《世界汉语教学》匿名审稿专家指出这一点。 ⑤这种自上而下的识解策略还可以推广到“好个头”“去你个鬼啊”等格式中,这些“脏话”可以帮助听话人直接把句子识解为表示否定意义。感谢《世界汉语教学》匿名审稿专家指出这一点。 ⑥非现实句是说话人用以表明他认为相关命题表达的事情只是可能发生的,或虚设的。详见沈家煊(1999)。 ⑦王力(1957)推测“麽”是从“无”(上古音mǐwa)演变来的(mǐwa→ma),后来写作“吗”(无→麽→吗)。比如,白居易《问刘十九》“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吕叔湘(1942)也认为“无”是“么”的前身,“么”和语气词“啊”合音成“吗”(无→么→么+啊→吗)。王力(1957)、吕叔湘(1942)和袁毓林(1993b)等都认为“吗”问句来源于反复问句,疑问语气词“吗”至少部分来源于否定副词“无”。 ⑧当然,疑问代词“怎么、谁、哪儿”等也有类似用法,比如,“你怎么说话呢?”(→你不应该这样说话)、“谁能想到往外扔钱也这么难?”(→谁也没有想到往外扔钱也这么难)、“他哪里知道?”(→他不知道)。我们另有专文讨论。感谢《世界汉语教学》匿名审稿专家提醒我们注意这一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