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句否定意义的形成与识解机制(17)
http://www.newdu.com 2024/11/28 09:11:02 《世界汉语教学》 袁毓林 刘彬 参加讨论
5.1疑问和否定的相通性 假设句和疑问句在某些方面是相通的。它们都没有确定的真值,不能判定其真假,因而都属于“非现实句”⑥。比如,“如果他现在在家(就好了)”“他昨天是不是在家?”等就是非现实句。在这些语境中,“他在家”只是一种可能性。否定句和非现实句又有相通之处。在说话人判定命题真假的程度等级上,非现实句靠近否定句的一端(沈家煊,1999:105): 先设>现实肯定>非现实肯定>否定 想当然为真 强判定为真 弱判定为真 判定为假 从情态上讲,否定句跟疑问句、条件句等非现实句一样,都不是对现实的明确肯定。因此,否定句跟疑问句、条件句是相通的。而且,在有些语言里,比如拉丁语和土耳其语,疑问词和否定词的形式相同(沈家煊,1999:105)。也有学者认为,汉语里的句末疑问词“吗”源自否定词“不(无)”。⑦这也说明,否定和疑问的相通性在各语言中似乎还具有共性。 此外,疑问和否定的相通性还体现在:表示非疑问意义的疑问代词对否定性语境具有相当的依赖性,通常要求出现于否定性语境中。袁毓林(2007)曾证明,表示虚指、任指等非疑问用法的“谁、什么、怎么”等是否定极项,要求出现于否定性语境中。下面,我们举“什么”的例子⑧(转引自袁毓林,2007:316): (53)a.你最近看过什么新片子没有/吗? b.我的故事讲出来也没有什么新鲜的。 c.他们(好像)正在谈论什么事情(,但我不能确定)。 d.这是什么玩意儿!→这不是玩意儿! e.还看什么电视?→不该看电视。 f.这事有什么难办?→这事不难办。 g.你想去什么地方就去什么地方。→你不想去什么地方就别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