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陈琳为袁绍写的檄文 说曹操的祖宗三代都不是好人,骂他的祖父曹腾是“刑余之丑”。(第94页) 《三国志·魏志》卷六《袁绍传》引《魏氏春秋》所载陈琳檄文,说曹操是“赘阉遗丑”,他的父亲曹嵩是“赘”,祖父曹腾是“阉”,“丑”乃特指曹操。曹腾是刑余之人不假,也确实被陈琳骂了,但各种典籍所载陈琳原文都没有骂“刑余之丑”的话。陈琳专门骂曹腾的文字是“与左悺、徐璜并作妖孽,饕餮放横,伤化虐民”。《三国志》、《三国演义》第二十二回、《文选》卷四十四文字并同。作者恐怕是把曹腾“刑余”的特点同典籍中所谓“赘阉遗丑”叠加起来,放在了曹腾身上。这虽然看似小问题,无关文章宏旨,但作者既然加了引号,即是征引之意,说明文字有所依据,作为课堂讲稿,还是用典籍中的原文比较严谨些。 (五)鲁迅说何晏是食药的“祖宗”? 鲁迅先生在他的文章中曾经说何晏是食药的“祖宗”。(第111页)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说何晏是吃药的“祖师”,并非“祖宗”,两者的差别不言而喻。此处性质与上举第(四)条类似,既然是引用前人的文字,至少应该核对一下原文才是。 (六)何晏吃药的主要原因 正始年间的何晏等人之所以嗜好食药,原因在于他们心头有许多的焦虑和困惑,需要找一个稀释、发泄的途径。(第112页) 何晏吃药的主要原因,据隋代巢元方《诸病原候总论》卷六《寒食散发候》篇引皇甫谧的话说:“近世尚书何晏,耽好声色,始服此药。心加开朗,体力转强。京师翕然,传以相授,历岁之困,皆不终朝而愈。……晏死之后,服者弥繁,于时不辍。”据此可知何晏吃药,主要是为了补救因沉溺声色而淘空的身体。当时洛阳大批追随何晏而服食的人,目的也在于治病强身。据余嘉锡先生考证,皇甫谧与何晏是同时之人,“记所见闻,理无差误”(《寒食散考·寒食散之所由起第二》)。《世说新语·言语》记载何晏自己的话:“服五石散非惟治病,亦觉神明开朗。”可见首要目的的确在于治病。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中有两处谈及何晏服药的原因:(1)“他身子不好,因此不能不服药”;(2)“从书上看起来,这种药是很好的,人吃了能转弱为强。因此之故,何晏有钱,他吃起来了;大家也跟着吃。” 在治病的同时,可以取得“心加开朗”、“神明开朗”的效果,或许也有马先生所说的稀释、发泄心头焦虑和困惑的作用,但这显然只是连带效果,而不是最主要的目的,至少这样解释并不符合历史记载的原意,与何晏本人的情况也不够切合。如果作者不能认同前人的解释,似乎也应该提出来加以辩证,否则即使有其道理,也让人感觉立论不够稳妥。在正始时代,阮籍、嵇康的焦虑和困惑难道不比何晏更加突出、更富时代特征?但他们并没有像何晏那样因服药而著称,也没有什么记载说他们像何晏那样因好色而弄虚了身子。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