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头等强国》 刘涛 著 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09年8月出版 抨击西方话语霸权 话说填平强国"鸿沟" 海外学者刘涛《头等强国》新书引发热议 中国60周年国庆大典开始升温,国庆阅兵式、20万群众庆典游行、天安门广场大型联欢晚会正在紧张演练当中。围绕国庆大典,中国的电影界、电视界和出版界正展现出前所未有的爱国热情。 一本号称"国庆读本"的图书引起普遍争议。德国华人学者刘涛写了一本《头等强国》(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甫一上市引发网民的热烈讨论。中国到底是不是头等强国?中国凭什么成为头等强国?中国是巨人还是巨人症?这些都是人们普遍关注而不得其解的话题。作者试图通过这本书为国献策,并以抨击西方话语霸权为核心诉求点,主张"中国应对西方话语霸权说NO"。 光从书名来看,"头等强国"四个字就足以引发激烈争论。事实上中国许多本土专家学者并不认同。北京大学教授刘东说:"中国在快速发展,如果骨骼不长,肌肉不长,突然一下变得很大,是巨人症。没有健全的制度框架,没有强大的价值和文化输出能力,没有制定全球规则的能力,大国很难名副其实。" 学界对于"头等强国"的怀疑,甚至是质疑,无疑集中在中国的软实力,尤其是制度层面的,比如说政治体制改革。但也有专家并不认同这个判断,中国人民大学时殷弘教授认为:"中国现在就是一个民主国家,只是还不成熟。" 这本书的作者是一位留德10年的社会学博士,他对"头等强国"的理解,显然跟这位教授的观点很接近。这本书的突出观点之一是"中国的优势不可避免",比如地缘优势、经济体量,甚至发展模式;作者通过各方面分析得出"中国的难题可以解决"的结论,比如中国与世界最先进国家之间存在的5个鸿沟,经济鸿沟,金融市场鸿沟,高科技鸿沟,体制鸿沟和软实力鸿沟。他认为第一个被填平的将是经济鸿沟;金融和科技鸿沟早晚也会被填平。难一点的是体制鸿沟,最难填的是软实力鸿沟。但只要不急于求成,渐进而不激进,像精卫那样,海都能填,还愁"沟"填不平? 全书充满激情而富有理性:它以全球格局为视野,国家利益为立场,普世原则为框架,传统价值为背景,历史教训为参照。这本书不以片面求锋利,不求创新以立异;毋宁说,它是一只箭韬,兼收各种理论的箭镞,瞄准中国和平崛起的靶心,纵有数箭失手,必有一羽中的。 目前这本书在网络上形成了完全两种对垒的观点:一派观点认为,"头等强国论"误国误民;另一派观点认为,G2基本成型,标志着中国已经是"头等强国"。许多博客学者在网络上各执一词,中国社科院研究员张宇燕说:"中国能源消费量世界第二,二氧化碳排放量世界第一,跟美国加到一起超过全球总量的一半。如果没有中国的参与,这几件事恐怕都很难解决。世界大势之一,就是不管中国愿不愿意,必须做大国,承担其相应的国际责任。"刘东则认为,中国这个大国一直在有无之间。GDP是大国,可人均呢?制造业是大国,产品创新呢?人口数量是大国,人口素质呢?从主权角度看是大国,从人权角度看又不是……昔日的文化大国,在我们这一代也已萎缩成文化小国。 经济危机令西方元气大伤,不少中国人认定拐点出现了,美国将走下坡路,中国将取而代之。这种观念不止是在民间,许多高端学者都有类似的言论。不仅仅是《头等强国》这本书,还有类似于《中国没有榜样》、《中国不高兴》等图书,为了论证中国的强大,不惜翻历史老帐,翻西方的老帐,翻美国的老帐。 这本书还没有上市,即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订单。一位北京书商说:"原因可能是这本书迎合了国庆前夕高涨的爱国热情。"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