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您怎样看普及读物的出版? 赵昌平:普及书也有品牌问题。一个出版社的普及书做得好一定要有学术书的底气,这样才能高屋建瓴地提升普及书的品味,出版社也有使命,一是文化积累的使命,一是文化普及的使命,现在更要考虑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使命。并不是说普及的书文化品格就低,关键是普及书不能掉价。对此,上海古籍出版社有一个理念,就是高品位、系列化,普及书是学术思想成果的社会化与浅切化,因此,“普及读物要精品”。精英文化和公众文化的脱节导致我们的普及读物质量下降。明末的《菜根谭》、清朝的《唐诗三百首》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它的普及作用是相当大的,还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我们现在拿不出这样深入人心的普及读物。就五四时期我们还有一流的大家写普及读物,而到了现在这种传统就淡漠了,这也是造成普及读物质量下降的原因之一。 如果精英文化成为一种远离,公众远离社会的文化,大众文化由于没有精英文化的引导而形成一种浑沌淆乱的状态,即所谓“价值真空”的状态,这是很可怕的。可以说文化积累,除了积累精英文化外,还应该有大众文化,文化积累与文化普及了也不是绝对分开的。在普及读物的制作上我们还有一个理念,叫做“表达形态的更新”,既要有语言表述上要的时代感,适合不同层次需要、更要有视角的更新,学术上的新观念,无论是境内的,还是境外的,都可以通过浅切化而社会化将这些新观念用新的表述形式告诉我们的年轻人,使之容易接受,这就是普及的作用。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