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一部不可遗忘的中国通史

http://www.newdu.com 2018-07-20 智识学术网 张耕华 参加讨论
    现今,吕思勉在史学界已是“家喻户晓”了,但在三四十年前,既便在他任教过的母校,也几乎被人遗忘。倒是海外历史学家严耕望的“现代四大史家”一说,将吕思勉的学术地位“骤然提升”,这才引起国内学术界的重视。严耕望将吕氏与陈垣、陈寅恪、钱穆并论,完全来自他本人对历史学的真切体认,以及他对治学的路数、取径的深刻理解。严氏认为,20世纪前期的治学路径,可以归为二类:一类偏重于专深,一类倾向于博赡。参照这一说法,“四大家”中陈寅恪、陈垣,或许可以归入专深一路,吕思勉、钱穆则属于博赡一路。而后者的治学路径,特别适宜于通史的撰述,故吕、钱均有通史名著传世。
    通史的编著,一向是中国史研究的“畏途”。理想的通史著作,总以“通贯”和“周赡”为最高目标,然中国历史悠久,史料浩如烟海,要在区区数十万字的篇幅里,做到“通贯”而又“周赡”,难度极高。况且“通贯”、“周赡”,难以两全,一如绘画中的大写意和工笔画,得气势神韵,难免疏阔遗漏,反之也然,这实在也是通史著述难以完满的一个原因。
    严耕望称吕思勉的治史是“通贯各时代,周赡各领域”,这也是《白话本国史》的主要特色。《白话本国史》上起远古时代,下至作者写作之年(1922),是一本名副其实的中国通史。在20世纪的史学界,凭个人力量独立完成,囊括了古代、近代和现代三大时段的中国全通史,迄今,惟此一部。书中的历史分期很能体现吕思勉的历史通感。作者将中国历史分为五个阶段:周以前为上古史,秦朝统一到唐朝全盛为中古史,从唐朝安史之乱至南宋为近古史,元朝至清朝中叶为近世史,西力东渐以后为最近世史。这一历史分期,来自于作者对中国历史演变脉络的通贯考察。作者认为: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变迁时代,“是三代以前和秦汉以后社会的一个大界限”。而秦汉以后,中国历史便呈现出一个公例:承平数十百年,就要酿成大乱,大乱过后,可以平定数十百年,往后又是如此重演。到明末清初,思想界才起了一个根本上的变动——即对向来的社会组织产生了根本的怀疑。然而,闭关时代,无外情可资比较,因怀疑向来的社会组织而萌生的改革,仍“只得求之于古”。这种情况直到西力东渐、清代海禁打开才发生变化,所以西力东渐是传统社会与现代历史的一大界限。作者认为,就政治形势和民族关系而论,汉唐的历史和宋元明清的历史有很大不同,所以唐中期安史之乱可以作为中古史和近古史的一大界限。这种从史实出发、突出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大关节的历史分期,是当时中国史研究中的创新性见解,对以后的通史研究和通史教学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中国史研究上卓有建树的史学家杨宽、唐长孺、黄永年等,在年青时都因受《白话本国史》的启发而走上治学道路。
    20世纪前期的史学界主流,是提倡做“窄而深”的专题研究,这一观念的极端表现,就是反对通史编撰和通史教学(陈寅恪也曾一度反对雷海宗在清华开设通史课程)。先做专题、断代的研究,然后才有通史的编撰,这也是今日大多数历史学者所赞同的看法。但是,这一看法也极易忽视问题的复杂性:一部事实陈述的真实性含量极高的通史著作,未必一定比另一部含量稍低的通史著作,在整体上具有更高的真实性。这便是现代历史哲学研究中的一个难题:假使历史整体之“真”不能从个别、局部之“真”的连接、集合中得以实现,那么,构建历史整体之“真”的条件是什么呢?显然,除了需要有大量的个别史实的“真”之外,还有史实的选择、史实的组合、历史整体的构建、叙事情节的设计等,都是不可或缺的条件,而对历史主要脉络及大关节目的正确把握,仍是通史著作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这也是吕思勉通史著作的学术生命较为长远的一个原因。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