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艺 > 艺术 > 艺苑 >

无涯惟智李可染与《万山红遍》

http://www.newdu.com 2017-10-14 光明日报 李小可 参加讨论


      
    
    万山红遍(中国画) 李可染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万山红遍》这幅画成为美术展览、评论、收藏所关注的热点,也常有媒体采访我对于《万山红遍》的看法。我想,艺术家和他的艺术作品受到人们关注,绝不是因为他所画的题材与主题,而在于他在这些题材、主题中所体现出的艺术形式和审美选择。《万山红遍》是父亲长期探索和积累的极致体现。 
    在父亲个人的山水画创作乃至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历程中,《万山红遍》都被视为极具个人风格的作品。父亲并未用过去画作的程式去表现一个新的题材,而是根据新的题材去发现、探索一种新的表现语言和画面结构。正如父亲提出的“可贵者胆,所要者魂”,“胆”是大胆尝试和突破的创新之“胆”,“魂”是创作者悉心感受和凝精聚神之“魂”。父亲一直在探索山水画表现的新的可能性,不断拓展着传统山水画所表现的内容、力度与深度。 
    父亲第一次创作这一题材,是在1962年应陶铸之邀到广东从化养病时。翌年,父亲又在从化创作了第二幅《万山红遍》,这幅画后来捐赠给了中国美术馆。养病期间,父亲开始把他于上世纪50年代写生的成果“采一炼十”,升华、锤炼出更具个人风格的笔墨形式。那段时期,他与著名书画鉴定家、收藏家张葱玉同行,张对中国传统绘画颇有见地,二人常常切磋、探讨中国绘画的继承与发展问题。 
    《万山红遍》的创作并没有命题性,父亲是借毛主席诗词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意境,来表现具有天地生机的秋景,并将之与自己的审美选择相结合,以寻找新的绘画表现方式。这不禁使我想到“尽染”与“可染”的相关性,不知父亲是否是取用这一“染”字,来表达他心系祖国壮丽河山的艺术情怀。父亲选择用朱砂来描写秋天,是因为它绚烂而雅致,不像一般的夕阳红、胭脂、朱磦等,虽然鲜艳,但是沉着感不足。过去朱砂在绘画上多用于佛像、钟馗、花卉等,而以如此大量的朱砂创作山水画,并无先例。因为朱砂完全不透明,没有层次,难以入画。如何使它与墨交织在一起,以便浑厚、有层次地去表现磅礴的大山,是创作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父亲在以水墨为主体的中国山水画改革中,进行了将水墨与色彩相结合的尝试,他把朱砂和墨反复叠加,通过这种交错形成浑然一体的表现效果。这是“千难一易”的创作过程,也是历经漫长的积累与修悟。 
    《万山红遍》还使我想起父亲的另外三幅作品。一幅是他在1943年所画的《松下观瀑图》。那是一幅极具文人气的潇洒作品,画面中同样有瀑布、溪流。全画用笔“无起止之迹”,颇有石涛笔意。父亲在这幅画上的题款体现了他艺术追求的变化:“此图为我三十余岁时在蜀中所作……当时潜心传统,虽用笔恣肆,但处处未落前人窠臼,所谓企图用最大功力打进去者。五四年起,吾遍历祖国名山大川,历尽艰苦,画风大变,与此作迥异。”第二幅是《峨眉秋色》,是父亲1956年在四川写生的作品,曾发表在《新观察》杂志封底。这幅画表现了具有斑斓生机的峨眉秋景。那段时期,父亲多次深入到自然生活中,去探索属于他个人的审美表现形式,这幅作品就是来自于这段探索。第三幅《丹霞枫林》是1963年父亲游粤北丹霞山后所作。上面题道:“点缀枫林,改写秋色,虽与实况不尽相同。然与丹霞情趣相符,不让赤城霞也”。整幅作品为暖赭色调,是父亲表达秋色意境的一次尝试。这三幅作品可视为一个渐进的过程,由此也可以看到父亲从最初的风格到《万山红遍》的一种转变。 
    《万山红遍》共有七幅,除了在广东从化的两幅之外,1964年父亲在北京又先后创作了五幅大小不等的作品,每一幅在意境、手法和结构上都具有不同之处。如1963年创作、现藏于中国美术馆的这一幅,所用的水墨更多,黑红的对比也更为突出,画面的整体感很强。父亲尝试以一种理性的、严谨的结构去构图,让画面更加雄浑完整。吴冠中先生曾经在他的文章中评价道:“我感到《万山红遍》一画透露了作者艺术道路的转折点,像饱吃了十余年草的牛,李可染着重反刍了,他更偏重综合、概括了,他回头来与荆、关、董、巨及范宽们握手较量了!他追求层峦叠嶂的雄伟气势,他追求重量,他开始塑造,他开始建筑!李可染采用光影手法加强远近感,他剪凿山的身段以表现倔强的效果。” 
    尽管《万山红遍》在社会上备受关注,但是从父亲的角度来看,这只是他一生艺术探索的一个节点。父亲说:“我一生都在研究和探索的过程之中,我从来不能满意自己的作品——‘无涯惟智’。” 
    (文/李小可)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