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评论 > 作品评论 >

出版人最具文化使命感(2)

http://www.newdu.com 2018-07-20 未知 newdu 参加讨论
    记者:我国出版业的差异化程度极低,虽然图书的总品种逐年上升,但选题彼此雷同,“借鉴”有余,创新不足,教材、教辅读物、一般大众畅销书的相互抄袭、重名、追风等不胜枚举,重复选题、跟风现象达到了令人不可容忍的地步。 
    赵昌平:产品差异化程度的低下严重制约了我国出版物的市场竞争力,对形成出版社独特的品牌和特色极为不利,也是造成各出版单位核心竞争力不强的一个重要原因。上世纪90年代初我们的发行码洋是3000万左右,现在我们的发行码洋有1亿多元,十年时间销售码洋增加三倍多,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在坚持自己品牌特色的同时努力创新。虽然转制使竞争更加激烈了,不仅是古籍类出版社增加了,而且非古籍类出版社也进入了这个市场,一些出版的专业规定也没有人严格遵守了,所有出版社只要有古籍类的选题都可以做。但在很多方面我们还是有自己的优势,毕竟我们在古籍出版业有着多年的经验,中国的四大名著版本有近百种,而销售得比较好的也就三四家,上海古籍出版社就是其中一家。 
    去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推出了图文本的四大名著,并且融入了中国传统的线装书的设计,配的图也是精选过的古代线装版本中的线描图,双色套印,封面质感如有线装感,这样一套古色古香的图文本四大名著出版之后,在近百种四大名著的版本中,一下子抓住了人们的眼球,在台湾的上海书店,排列销售榜前列,台湾读者评价喜爱程度超过《哈利·波特》。专业和品牌是一个出版社的立身之本,关键是不能故步自封,如果不能根据形势的变化、读者的阅读习惯、阅读层次的变化而有所改变,同样也会失去市场、失去自己的优势。 
    在专业化道路上,要“适应市场,引导市场。”适应市场并不是一味迎合市场,而是用自己专业化的、高屋建瓴的眼光去引导市场,这种引导也不是自说自话,而是要在适应中潜移默化的引导,其次是在各个读者层次中建立自己的品牌,上海古籍出版社过去的出版定位是古籍整理和学术研究著作,为了做到适应市场,上海古籍出版社多年来拓展选题:一是向大型资料扩展,另一是瞄准学术,向普及读物扩展,有九个选题块面,各块又有不同形式,不同层次以适应读者的需求。可以将经典著作《十三经》、《四书五经》等做成学术性很强的汇注本;针对大学生又可以做成比较严肃的选读本;一般的白领可以做成经典宝库本,选读的较少,讲解的比较多;而对于小学生可以做成拼音背诵的精选的《四书五经》,将有限的古籍题材化成了无限的阅读空间。市场经济也不是太可怕的事情。根本的问题在于对专业的挚爱程度和对专业内在规律的把握。 
    记者:出版社企业化之后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一些出版社丢掉了自己的专业而采取卖书号,形成一个空壳出版社,对这种现象您是怎么看的? 
    赵昌平:这种现象的确存在,但据我所知,至少在上海相对比较少,而各地有资质的的品牌社也很少听说这样做。因此,在我看来,卖不卖书号,关键在于你有没有品牌,过去说上海是图书出版的半边天,但现在就不能这么说了。虽然在绝对数量上,上海的图书出版有所增加,但在市场占有份额上,上海的图书还是有所下降的。这里很大的原因是上海的教材出版市场有限,同时也许是中央抓得比较紧的缘故,上海出版社违规操作、打擦边球、恶意炒作的现象比较少,也就较难有轰动效应。但上海出版界比较稳定,尤其是品牌社,今年图书销量不是很好,但明后年就会依靠“内功”跟上来,在稳定的过程中逐步增长。 
    在上世纪的80年代我们可以每年拿出八十万左右的资金支持纯学术出版,照理我们现在的码洋是过去的3倍,应该拿出二三百万的资金支持学术出版,可是却不可能这样做,因为现在的市场风险太大、销售体制也不完善,不敢用更多的资金去支持学术出版,同时转为效益问题,出书的节奏加快,也容易导致编校质量下降。我们经常陷于矛盾之中,想要更多承担社会责任,就要冒赔钱出书的风险,员工们会想不通,为什么要我们来承担,这么大的国家为什么不承担?好在国家在这方面有了一定的补贴,这几年有增长,但总的力度还是不大。尽管如此,我们仍做过很大的书,比如《续修四库全书》,16开本,每本近1000面,共1800册,一套总定价是38万元,现在涨到40多万元了。我们还搞过一个重大选题,就是将俄国、法国等国家从敦煌取走的宝藏全部拍摄下来,出版了《俄藏敦煌文集》、《法藏敦煌文集》等,已出七八十册,每册200美元。前期的投资量也是很大的。幸亏这些都成功了,不仅没有亏损,有的还获得了比较好的利润,显示出了品牌的威力。但是想起当初的情景还是相当后怕的,当时甚至是坐卧不安的,这样重大的选题,如果失败了,出版社也许十年都翻不过身来,《续修》七千多万元的总投资,如果亏一二千万元,出版社只能关门大吉。社领导也作好了如果失败就下台向员工谢罪的思想准备,后来经批准,在其他企业注入资金支持下,终于做成了。现在想来,如果当时国家能够给予一定的支持的话,现在获利的就不是这些系统外的投资者,而是国家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