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词汇学 >

新加坡华语特有词语探微(4)

http://www.newdu.com 2018-07-04 华语桥 汪惠迪 参加讨论

    (六)年青一代期望日高
    大约1995年,新加坡出现了一个字母词——5C。这是个用阿拉伯数字和英文字母构成
    的简称。[3]
    5C一出现,立刻成为人们广泛议论的话题,因而很快就成为社会流行语。5C指的是career (事业)、cash (现款)、credit card (信用卡)、car (汽车)、condominium(共管公寓中的一个单位)。
    1996年7月14日,当时担任新闻及艺术部部长兼贸工部第二部长的杨荣文准将,在人民行动党(新加坡的执政党)举行的时事座谈会上发表演说,他也提出一个5C。这个5C是character(品格)、culture(文化)、courtesy(礼貌)、community(社会)、commitment(献身精神)。杨荣文认为新加坡人不能只追求物质的5C,必须把它跟精神的5C结合起来,新加坡才能成为一个“阴阳调和”的社会。部长强调,新加坡要成为一个“阴阳调和”而不是“阴阳失调”的社会,这是新加坡的治国目标。
    虽然杨荣文准将也提出了一个5C,但是在日常生活中,新加坡人谈论5C时,所指都是物质的5C。
    2002年2月,由年轻人组成的“改造新加坡委员会”又提出了一个5Cs。5Cs指的是理想的职业(careers)、共管公寓(condos)、私人俱乐部会员证(clubs)、信用卡(credit cards)和汽车(cars),有人指出这是新加坡研究社会学的人为描绘新加坡人的“新加坡梦”而硬凑出来的。
    是自然产生的也好,是硬凑的也罢,笔者认为5C和5Cs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区别,但是,都真实地反映了新加坡人,尤其是年青一代对未来生活的憧憬。5C和5Cs是新加坡人毕生想圆的梦。追求高素质的美好生活,在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名列前茅的发展中国家中,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
    (七)关怀分享温暖处处
    新加坡在前总理李光耀和现任总理吴作栋的领导下,经过30多年的努力,终于富强起来,成为亚洲最富有的国家之一。国家累积了财富,在经济不好的年头,为了舒缓民困,政府就主动采取适当的方式帮助人民渡过难关。
    2001年,全球经济不景,美国发生“9·11”事件后,新加坡也受到不小的冲击,失业率上升,国民经济出现负增长。于是政府在同年10月16日宣布发行27亿新币的“新新加坡股票”(New Singapore Shares),分配给人民。全国有210万人获配股票,每人可得200—1400股(每股一元)不等,最多可获配1700股。从发行之日起的一年内,新加坡人随时可以将自己所分配到的股票的一半卖给政府套现。新加坡政府之所以规定不让人民在一年内把股票通通卖掉,是为了鼓励他们把股票保存起来,长期持有,因为政府每年至少派发3﹪的股息,如果年景好,派息高达13﹪。
    新加坡政府发行“新新加坡股票”之举,是表示要同人民分享国家的财富,惠及全国人民。这种举措在亚洲是史无前例的。这是在面上。在点上,新加坡也有许多举措足以体现社会对少数弱势群体的关怀。
    新加坡虽富,却不奉行福利主义。残疾人、年老体弱贫病交迫者、低收入家庭或单亲家庭等比较不幸的一群人(大体相当于中国所谓“弱势群体”),都会受到社会的关怀,得到程度不等的照顾。
    “度岁金”可以说是个充满温馨的新加坡特有词语。它是指在农历岁暮发给老人的红包,内装现金三五十元或一百元不等。因此在旧历年底,老人们就四处奔走,忙着领取红包。
    给老人发度岁红包,在新加坡已经成为一种传统。据说,这个传统是邵氏基金首创的,始于1948年。起初是每年在大世界和新世界游艺场分发实物,后来考虑到老人们行走不便,就改发红包。现在,发放度岁金的多半是基金会、慈善团体、宗乡会馆、行业公会、寺庙善堂等。2001 年是最近这二十年中新加坡年景最差的一年,可是在2002年春节前,度岁金像往年一样照常发放。
    “公益金”是一个跟关怀与分享关系最密切的特有词语。中国的普通话里也有“公益金”,跟新加坡的“公益金”名同实异。新加坡的“公益金”有两个意思,一指隶属于新加坡国家福利理事会的中央筹款机关,一指由这个机关筹募的钱。
    “公益金”成立于1983年,负责筹募、管理、分配公益金。它的主要筹款方式是在雇员中推行“分享计划”(social help and assistance by employees,SHARE),凡参加者,雇主可按月从他们的薪水中扣除认捐的钱,转交给“公益金”。此外,它还采用“企业捐款”(corporation donations)、“特别活动”(special events)等方式筹款。
    直接为低收入家庭或单亲家庭服务的有“家庭服务中心”(family service center)。这是个为有需要的家庭提供辅导或援助性服务的义务性机构。它所提供的服务有辅导、援助、进行家庭生活教育、招募并培训义务工作者(义工)、设立玩具室图书室青少年活动中心、组织户外活动等。
    “家庭服务中心”是团体或个人自愿开办的,政府资助90﹪的基建费和50﹪的日常开支。新加坡全国有30多个这样的机构。中国的普通话里没有这样的词语。
    提倡关怀与分享,已经成为新加坡的国策之一。
    (八)蕉风椰雨风情万种
    新加坡临近赤道,地处“南洋”,与印尼和马来西亚相邻。当地土著是马来人,华人都
    是中国南方沿海诸省的移民及其后裔。马华两大民族在长期共处与频繁交往中互相影响,马来语和华语语汇在互动中得以丰富与发展。在8本印尼与和马来语词典中,有的学者查出汉语借词511个,初步发现,其中闽南方言借词至少有456个,占全部汉语借词的89.2﹪。[4],与此同时,华语语汇也吸收了不少与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马来语词语。
    华语吸收马来语词语的方式以音译为主,因此新马华语中有许多音译的马来语借词。例如:峇峇(baba)、娘惹(nonya)、甘榜(kampung)、惹兰(jalan)、罗弄(lorong)、峇迪(batik)、宋谷(songkok)、纱笼(sarong)、卡峇雅(kerbaya)、叻沙(laksa)、隆冬(lontong)、乌达(otak-otak)、罗杂(rojak)、沙爹(satay)、那西罗马(nasi lemak,意译为“椰浆饭”)、浆绿(chendol)、摩摩喳喳(bubur ca-ca)、榴槤(durian)、亚森(asam)、峇拉煎(belacan)、奎笼(kelong)、巴刹(pasar)、巴刹马兰(pasar malam)、加龙古尼(karang guni)、隆帮(tumpang)、乌公(hukum)、多隆(tolong),等等。
    有些词语是按照汉语的构词法构成的。例如:山龟、山竹、山芭、浮脚屋、捞鱼生、肉骨茶、大日子、红头巾、红毛丹、华巫印、华校生、英校生、香蕉人、土生华人、七月歌台等。
    有些词语是按照音义兼译的方式构成的。例如:五脚基(lima kaki)、巴冷刀(parang)等。
    这些词语跟新加坡人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反映了新加坡风土人情的方方面面。例如“捞鱼生”是新加坡华人春节期间的一种习俗。“鱼生”的主料是用白萝卜、胡萝卜、番薯、海蜇切成的丝,配料有瓜英、红姜、桔饼、佛手、糖冬瓜等将近20种,另加用新鲜的西刀鱼、三文鱼或金枪鱼切成的薄薄的鱼片,全部存放在一个大的盘子里。吃之前,大家先把主配料和鱼片一齐捞起又抖落,重复再三,并一面用粤语喊着:“捞起!捞起!”“捞鱼生”从正月初一开始到元宵节结束,为时半个月。在这半个月中,举家到餐馆用餐,或者宴请亲友,“捞鱼生”是一道不可或缺的菜,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节庆习俗。
    又如“七月歌台”,是指为庆祝中元节而举办的露天演唱会。这种演唱会从农历七月初一开始到三十结束。在这一个月当中,新加坡全国各地,每晚都有好几台同时演出。舞台都临时搭在露天的空旷地带,不收费,而且演员可以用闽、粤、潮、琼等方言或马来语、英语等演唱,主持人讲话时,也是华语、英语、马来语、福建话、广东话等掺杂在一起,极尽娱乐观众之能事。因此,反应十分热烈,往往人山人海。这是新加坡一年一度特有的一种俗文化景观。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