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古代文学 >

先秦对话体散文源流(2)

http://www.newdu.com 2018-05-24 《学术研究》 陈桐生 参加讨论

    二、《国语》:对话体散文大体定型
    《国语》是一部记载西周春秋王侯卿士大夫治国言论的原始史料汇编。早期的“语”体散文重在记载王侯卿士大夫治国言论,并不注意记载人物对话。如《国语·周语上》“祭公谏穆王征犬戎”、“邵公谏厉王弭谤”、“芮良夫谏荣夷公专利”等西周文章都是专记祭公、邵公、芮良夫一人言论。到西周末年,史官在记载王侯卿士大夫治国言论过程中,开始注意记载人物对话,文章结构由一人谈变为二人谈或多人谈,对话体散文由此得到重要发展,形成了稳定的主客问答结构形式。在这种结构中,问者为宾,答者为主,而文章重点则落在对答之上,王侯卿士大夫许多重要思想观点都是通过解答提问而得以表达。《国语·郑语》“史伯为桓公论兴衰”,是西周末年一篇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大文字。郑桓公向史伯提出了六个问题:“王室多故,余惧及焉,其何所可以逃死?”“南方不可乎?”“谢西之九州,何如?”“周其弊乎?”“若周衰,其孰兴?”“姜、嬴其孰兴?”[3]针对郑桓公所提问题,史伯逐一作出深刻的剖析,他从天道赏善罚恶角度立论,纵论天人古今,对未来周王室不可避免的衰落和齐、晋、秦、楚的崛起大势作出明确的预测。在这篇著名的对话文章中,郑桓公是宾,史伯是主,文章的思想是史伯提出来的,全篇重点是放在史伯的论述之上。进入春秋以后,《国语》中对话散文逐渐增多。以《鲁语》为例,《鲁语上》“曹刿问战”、“子叔声伯辞邑”、“里革论君之过”、“季文子论妾马”,《鲁语下》“叔孙穆子聘于晋”、“诸侯伐秦叔孙穆子以莒人先济”、“季桓子穿井获羊”、“公父文伯之母对季康子问”、“公父文伯之母论内朝与外朝”、“公父文伯之母论劳逸”、“孔丘论大骨”等篇章都是对话体散文。《国语·齐语》“管仲对桓公以霸术”,是《国语》对话体散文又一篇重要代表作。文章记载齐桓公问管仲:“敢问为此若何?”“为之若何?”“成民之事若何?”“处士、农、工、商若何?”“定民之居若何?”“吾欲从事于诸侯,其可乎?”“安国若何?”[4]齐桓公这一系列提问将文章一步步引向深入,使管仲得以系统全面地阐述自己的改革思路和主张。《越语下》“范蠡进谏勾践持盈定倾节事”,是范蠡在应对越王勾践时发表的越国灭吴重要思想。特别是《越语下》“范蠡劝勾践无蚤图吴”、“范蠡谓人事至而天应未至”、“范蠡谓先为之征其事不成”、“范蠡谓人事与天地相参乃可以成功”、“越兴师伐吴而弗与战”五篇对话蝉联而下,各自独立成篇,合起来又可以成为一个艺术整体,完整地反映了在灭吴过程中范蠡战略思想的发展演变,体现了《越语下》作者深刻的艺术匠心。《国语》一共收录235篇文章,其中对话体散文大约占一半以上,且呈现出主客问答的稳定结构形式,这表明对话体散文在《国语》中大体定型。
    《国语》对话体散文绝大多数都是出于史官对历史人物对话的实录,但其中有几篇对话文章值得特别注意,因为这些文章实录的可能性很小,很可能出于史官的推测与想象,或者是史官根据传闻记录的。如《晋语一》“优施教骊姬远太子”、“优施教骊姬谮申生”以及《晋语二》“骊姬谮杀太子申生”,这三篇文章所记载的人物对话内容都是宫闱密谋。优施与骊姬私通,他们之间的密谋见不得阳光,应该是极为机密的事情,无论如何不会有史官在现场执简记载。骊姬后来在晋国大夫里克发动的宫廷政变中被杀死,优施结局史无记载,但据情理推测,他应该与骊姬一样死于里克政变。既然优施、骊姬这两位谋主同时被杀,那么优施与骊姬密谋的内容又是如何传出并被晋国史官所记录的呢?难道里克在杀死骊姬、优施之前还有一番刑事讯问,史官在一旁记下讯问结果?与此情形相同的还有骊姬在深更半夜与晋献公的对话,先秦虽然有史官执简记载君主言行的通例,但史官记载是在朝廷之上,从无史官深入内宫记载之理。那么,骊姬深夜对晋献公谮害申生的言论又是如何传出的呢?上述文章表明,《国语》对话体散文存在着推测、想象以及根据传闻记载的现象,而不完全是历史实录。这种推测、想象之辞虽然还不能说是艺术虚构——因为对话双方人物是真实存在的,从前因后果来看,这些对话内容也是完全有可能发生的,它与纯粹的艺术想象还是有所区别,但它们毕竟不是实录人物对话。这种推测、想象对此后对话体散文虚化有一定的影响。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