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哭湿”类动结式的事件性特征(5)

http://www.newdu.com 2017-12-25 《汉语学习》 崔婷 参加讨论

    例(13)-(15)里的“哭肿、吃坏、哭湿”并未与“经常”等副词共现,但均含有频度义表达方式。例(13)中表示时间段的“数不清多少个夜里”可表达事件的频度;例(14)和(15)则出现了“每”,同样可表达事件的频度。三例均表示过去的某一时间段内频繁发生的事件。
    下面的实例是无标记的情况,也可表达具有恒常性的事件。例如:
    
    例(16)和(17)动结式“吃坏”、“喊哑”并没有与表示频度的词语共觋,但并不代表某一个具体的特定的事件。通过上下文可以判断所描述的事件是一个常态的事件,如例(16)表达的是“城里人过年时经常发生的情况”,而例(17)则是“70年代写稿发稿时经常发生的情况”,都是经常发生的事件。
    上述经常性事件很难用一元非宾格形式表达,如例⑦-(12)带标记的情况都不能换成一元非宾格形式,如果换成一元非宾格形式,句子可接受度就会降低。例如:
    
    二元非宾格形式的宾语通常是光杆名词,这个光杆名词的指称是来自“哭湿”类动结式本身的句法结构特点,即宾语为主语的被领属者。经常性事件对二元非宾格形式这样的陈述形式而言,以新信息为常。如“天天哭肿了眼睛”这样的事件重复发生,在客观世界中都是同样的“眼睛”,但是从信息角度而言,每次涉及的“哭肿的眼睛”都不一样。因此,当变换为一元非宾格形式,“眼睛”充当已知信息时就会出现上述例⑦’-(12)’相互抵触的现象。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