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哭湿”类动结式的事件性特征(3)

http://www.newdu.com 2017-12-25 《汉语学习》 崔婷 参加讨论

    1.3 “哭湿”类动结式的两种表达形式
    前面提到,“哭湿”类动结式的状态变化能与外部使因的意义脱离而自发地发生变化,这也是“哭湿”类动结式的非宾格形式可以独立存在的原因。例如:
    ④a.他 了手帕。
    b.手帕 了。
    例④a中感受者“他”和间接受影响者“手帕”分别出现在主宾语位置上,例④b中的间接受影响者出现在主语位置上。汉语里这两种形式的表达均成立,我们把例④a这种形式称为二元非宾格形式,把例④b称为一元非宾格形式。那么其他语言当中的情况又是如何呢?研究发现,这两种形式具有跨语言的普遍共性,在英语和日语里也有类似的表达。例如:
    ⑤He sang himself hoarse. *He sang hoarse.
    He cheered himself hoarse. *He cheered hoarse.
    ⑥目を泣きはらした。 ?目が泣きはれた。
    お腹を壊した。 ?お腹が壊れた。
    喉を歌い嗄らした。 ?喉が歌い嗄れた。
    例⑤用反身代词“himself”来指代自己,表示自身的变化;而例⑥中日语的情况与汉语十分相似,分别用“(吃)坏”这样的及物动词或“哭肿”、“唱哑”这样的复合动词表示人身体部位的状态变化。不同之处是,日语只能用及物动词,与及物动词相对应的不及物动词的表达是不成立的。在汉语里例④a和b两种表达形式均成立,例④b当中的“他”可以隐含而不影响表达。那么两种表达形式在具体使用上到底有何不同?不妨观察一下它们的事件性特征。下面具体描写它们在共时层面上的分布情况。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