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杜学文:我看到了新的可能与希望(5)

http://www.newdu.com 2017-11-29 《创作与评论》 杜学文 参加讨论

    五、国家命运与个人责任
    《在那每个人都向往的地方》涉及了两种生活场景,一种是具有国家象征意义的首都北京,一种是仍然比较落后的偏远农村。在北京,显现出充分的都市化,典型的国际化。小说通过主人公的视角展示了北京的繁华、活力,以及对世界的吸引力。整个北京到处都是人,各种各样的人。即使是炎热夏天的中午,人群依然滚动在各条街道之中。这其中当然包括来自世界各地的语言与肤色均不同的外国人。这是一个人群聚集的中心,是一个吸引了世界眼光的都市,是一个充满了机遇的所在。而在吴志强的家乡,一个距北京并不遥远却也不能说很近的农村,则生活着更多的人们。他们的生活已经发生了很多的变化。就吴志强家言,住的是水泥铺地的房子,与曾经的老式旧房截然不同。他家里还养着洋绣球、九月菊、吊金钟等花卉。尽管由于家人的忙碌已经多日没有浇水,屋子也没有打扫清理。但是,那些有情趣养花的人家应该是生活条件还可以的。吴志强的母亲招待从北京回来的儿子,做的饭有炒肉、地皮菜炒鸡蛋、茄子蒸土豆、凉拌黄瓜及腕托等家乡菜。这说明即使是农村,商品贸易也还发达,吴家的经济也还算比较宽裕。村子旁的108国道边,开有多家饭店,以及能够住人的旅店。村民到饭店小聚已经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而是比较随意的选择。这也反映出吴志强家乡普通民众生活的基本状况。而更主要的是,他们村旁有一个铁矿,对当地的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应该是很多人都依靠这一铁矿使生活得到了改善。尽管现在铁矿不行了,但生意好的时候,“拉铁矿粉的‘二拖三’一辆接着一辆,一眼望不到边,宝马、奥迪、奔驰、路虎、凯迪拉克等各种豪车像开车展”。他的同学李颖,一个艺校毕业的歌唱得很好的女孩告诉他,以前铁矿好的时候,晚上的108国道,大车一辆接着一辆,明亮的车灯首尾环绕,看不到头,半山腰上亮着灯,像挂在夜空中的星星。在这位颇具艺术气质的女孩口中,这偏远的乡下竟然如诗如画。从这些描写中,使我们能感受到当下农村面貌的一斑。
    然而,这些景象都是作者在小说中随意点染的,并没有特别刻意的描写。即使如此,也勾画出了一个国家的形象——充满活力的、具有吸引力的、充分国际化的,当然也是城乡有别的,存在差距与困难的。小说比较多的描写是吴志强一家人的生活状况。他的爷爷、父亲、大哥在铁矿生意不好之后,主要的工作就是给粮站扛麻袋。扛一天挣一天的工钱。原来好的时候,一天可以挣一百二。现在经济情况不好了,一天只能挣八十,活还不好找。吴志强的爷爷因为年龄大了,已经扛不动了。他的父亲因为扭了腰,在家休息。他的母亲怕这活被别人顶替,也去扛。这样的生活似乎看起来比较艰苦。但是,人如果不劳动,凭什么生活呢?当然这并不是杨遥想要表达的。事实上我也很难说清楚杨遥要表达什么。但是,我感觉到,作者之所以设计了这样两个对比鲜明的城乡社会,似乎暗示了国家的发展进步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千千万万的人们辛辛苦苦干出来的。在都市表面的繁华背后,是更多的人们在出力流汗,一点一点地苦干,才有了今天的生活。中国的任何一点进步都不是万能的上帝恩赐的,也不能靠殖民与掠夺得到。中国所依靠的就是这些普普通通的人们出大力流大汗,在努力与拼搏中获取劳动的果实,才使这个古老的国度焕发出勃勃生机。吴志强的家乡就是一个缩影。他的家人就是这千千万万中的一部分。而且,他们竟然是这样的执着、坚韧,并且拼尽最大的力气。这似乎也成为一种性格,一种生活方式,为吴志强有些执拗的行为做了铺垫。也正因此,吴志强更希望诸如自己父母这样的普通人能够到北京,到天安门,感受一下祖国的心脏在怎样跃动,怎样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这些普通人的经历,生成了吴志强的一种愿望。他后悔自己在北京时没有让父母也来天安门一趟,他最强烈的心愿就是一定要让父母到一次北京,看一看天安门。他珍惜自己在天安门当保安的工作,并敬重这样的身份、经历。所以,当天安门出现突发情况而那些曾经的战友还来不及赶到的时刻,他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这是他自己的选择,是他生命价值的体现,是一个公民应该表现出来的责任。他没有思考个人的得失,没有因为自己是一个被开除的前保安就表现出冷漠、畏缩,回避应负的责任。他用纯粹的、不求功利、不要回报的行动,表现出普通人对尊严、责任、国家的尊重、爱与呵护。
    根据吴志强的经验,去天安门比较多的是那些距北京比较近的地方,或者是比较富裕的地方的人,还有就是外国人。像自己家乡这样比较落后的地方的人们去的就比较少。虽然少,但仍然有人借各种机会如送孩子上学、看病去了天安门。那些有机会到北京的人就会去天安门。天安门在家乡人们心中的地位、意义与他的理解一样。即使是鲜活的、也可以算是美丽的李颖,也因为他是天安门的保安而对其另眼相看。这一切都是因为天安门。问题是还有很多人没有去过天安门。吴志强因此而心生惶惑,感到熟悉的天安门陌生起来。“天安门到底是谁的天安门?”这是一个重大的问题,也是一句“重话”。以天安门的象征意义来看,它是国家、政权、主权的象征。天安门是人民的天安门,是像他的父母那样普普通通、千千万万的人们的。但是,从现实的甚至一个“景区”的层面来看,天安门是一处文化景点,是有其历史文化含义的。人们并不可能都到这里,更不可能简单地以谁来过就认定为是谁的。但是,我们理解吴志强的情感,他对天安门的神圣感发自内心。这既是因他个人的经历所成,更是一种民族普遍的情感。在吴志强那里,借助天安门这一具有象征意味的“符号”把个人与国家联系起来。天安门是人民的,这个国家的国民都有权力来这里。天安门也是世界的,他正在中国古老国度的心脏闪射着迷人的魅力。而真正为天安门负责的,是天安门所代表的国度的人民,包括像吴志强这样的天安门前保安、现在的返乡农民。所以,吴志强的选择就成为一种必然,成为我们祖国公民对国家责任的一种担当。
    当我将要结束这篇文章的时候,突然感到应该感谢向我约稿的编辑。如果不是他们工作的执着敬业,我可能会错失阅读这部小说的机会,这样也就失去了一次情感的洗礼。毫不隐晦地说,读这部小说,不止一次使我落泪。而我已经多长时间没有读到这样能够感动人心的小说了?在小说中,我再次感受到了一种力量,一种令人尊重而又被人忽略的情怀。这样的情怀实在是我们今天需要的、应该珍惜的。它使我们感受到了生活的意义,并激励我们超越世俗的功利。即使难以成为一个真正的、纯粹的有道义情怀的人,也绝不能成为一个丧失道义与情怀的人。同时,也使我感到,我们的文学,至少是像杨遥这样的作家,是有很多的可能与希望的。对此,我还是充满了信心。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