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这部作品写出了人性深度评孙惠芬的长篇小说《寻找张展》

http://www.newdu.com 2017-11-29 人民日报 周荣 孟繁华 参加讨论

    孙惠芬的长篇小说,多以农村题材见长。她的《上塘书》《吉宽的马车》《后上塘书》《生死十日谈》等,在批评界和读者那里都获得了相当高的评价。她新近发表的《寻找张展》,可以看做她的转型之作,也是她新的实践探索。这是一部拨开生活表象,深入开掘生活多样性、拷问人的精神与灵魂的好作品。
    小说缘起于一个母亲接到在大洋彼岸留学的儿子交代的任务:寻找张展,而母亲对张展所知甚少,通过儿子得到的有限信息是:张展是儿子的高中同学,家在外省,个性叛逆,家世优越;父母把他和妹妹送到离家千里之外的城市读书,亲情淡薄;高考前夕,父亲在一场空难中意外去世。此后多年,张展的去向无从知晓。带着儿子的“任务”,母亲开始了大海捞针般的寻找。小说前半部中,张展本人虽然没有“出场”,但通过众人的描述,他的性格爱好、成长经历、生活轨迹已经“被”呈现在读者面前。令人费解的是,不同人的叙述中,张展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形象。高中班主任、“交换妈妈”、大学辅导员的回忆和描述共同拼凑出一个问题青年的形象:性格孤僻,放浪不羁,小学二年级离家出走,三年级结交流浪儿进了收容所;高中和发廊女早恋;青春叛逆,连续三年春节不回家与父母团聚;对“交换妈妈”的照顾毫无领情,反而冷言讥讽;出手阔绰,呼朋唤友吃喝玩乐,更隐约叠加上“官二代”的负面声名。而在特种学校老师的口中,张展为人低调谦和,生活节俭,富有爱心:通过各种方式帮助智障孩子打开心扉认识世界,自己动手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才华横溢,默默画了近百幅父亲的画像,但拒绝任何宣传展出;每周固定时间到医院为癌症晚期患者按摩,缓解病症疼痛,却执意拒绝任何采访。
    人物形象出现了巨大的裂缝,一面是“官二代”问题青年,一面是模范青年;一个是现实负面问题的集体中体现,一个是几乎完美的理想人生态度。为什么同一个年轻人在不同人眼中会呈现出如此大的反差?为什么一个才华横溢的画者不愿意将自己的画作展出公之于众?小说在悬念丛生中把谜团留到最后,保持着饱满的叙事张力与吸引力。好的小说可以在看似毫无关联的生活“表象”中发现当中所潜藏的模糊逻辑,这些模糊逻辑可能包含巨大能量、产生强大推力,像火箭突破大气层进入太空那样,让平凡的生活爆发出升腾的力量、炫目的光彩。而随着张展来信的展开,谜团一点点解开,分裂的人物形象一点点弥合,一个从自我放逐、激烈对抗世俗社会到自我救赎、追求内心的淡泊明澄的青年形象生动丰富起来。
    在张展与父母的关系中,最触目惊心的不是权力至上物质崇拜对成年人的扭曲,而是权力和物质给孩子造成的内心的撕裂与人格的戕害。张展父母被权力异化,反之又用权力去异化自己的孩子。作者在张展这个“官二代”问题青年形象中融入了对代际冲突、青春成长、官场文化等复杂社会问题的思考。
    转折发生在父亲的意外去世。父亲去世后,张展回到曾经被妈妈坚决禁止回去的农村老家,在父亲亲手打造而被妈妈拒之门外的家具上发现了“麻雀”图案和“展翅”两个字,才恍然大悟父亲内心的痛苦与不得已——一只自由快活的麻雀终于一朝鲲鹏展翅,却失去了生命中简单的快乐。父亲的去世,一方面促使张展从单纯的父子对立的情绪中走出来,以更开阔的视角、更理性成熟的态度理解父亲畸形扭曲的人生,并将其沉淀为自我精神人格建构的积极动力;另一方面,让他“被迫”从严苛却优越的父母庇护之下走向广阔的社会,在现实生活中承担社会责任,实现自我价值。一幅幅画作是张展作为儿子对父亲的愧意与思念,他又把这份深沉的情感通过关爱绝症患者、帮助智障孩子升华为对世界更博大的爱与责任,对人生更朴素踏实的态度,也完成了青春成长的蜕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