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杜学文:我看到了新的可能与希望

http://www.newdu.com 2017-11-29 《创作与评论》 杜学文 参加讨论

    一、不变与变
    近年来,杨遥的创作表现出非常好的态势,不断在全国各地发表作品,或被选载,或获奖,反响不错。当然,这也不能说明他就怎么了,但总归是令人欣喜的。杨遥一直保持着比较低调的状态,很少表达某种惹人注目的言论。他专注的就是,写出一篇又一篇小说。小说就是他的发言,就是他的证明。
    如果一个人的作品总是一种模式的话,人们会说形成了“风格”。这当然是非常重要的。不过,对此还是需要谨慎。简单点说,你如果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作家,那就是“风格”。如果只是一般的作家,人们就会说你没有变化,因循守旧,套路不新。总之就是表示你有局限性的意思。但是,除了这二者之外,至少还有一种情况需要引起我们的关注,那就是一个人在创作中不断摸索,逐步变化,从既有的状态中发现新路,并逐渐强大起来。也许,杨遥就是这样的作家。至少现在仍然处在这样的阶段。他不吭不哈,不炫不耀,在创作中伸展着自己对社会人生的关注面、深刻性,以及表现方式。他并没有抛弃已经基本形成的创作特色,一直在努力地、逐渐地求变求新。这也许能够从《在那每个人都向往的地方》中看到。
    杨遥的小说,已经形成了大致的特点。并不注重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却非常注重人物的内心世界;也不讲究故事情节的完整与悬念,而是随人物的行为叙述了生活的一个“段落”,或者套用曾经很流行的一个概念“生活流”;也不完全写实,甚至核心事件都可能是“虚幻”的,而不是“虚构”的。所谓虚构,是有现实存在做基础的,是能够在现实生活中发生的。而所谓虚幻,则是现实中不可能存在却在小说中能够合理真实存在的。杨遥的小说还有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即是“陌生感”。这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小说中的人物对其生活环境及这一环境中其他人物的“陌生”。 二是由此造成了读者对小说中人物、事件的“陌生”。人们并不太清楚这些人物生活的具体社会背景是什么,也不清楚其中人物的具体身份、经历、人际关系是什么。作者没有为我们提供这方面的信息。杨遥只是把这样一些模糊不清的人物有机地组织协调起来,形成小说。这些特点在他过去的小说中大量地存在着,是一种与中国传统小说表现手法不同的具有所谓“现代”意味的表达。不过杨遥的小说并不能归结为“现代派”,甚至我们还是应该强调他的“本土性”。因为他描写的人物是具有非常突出的“本土”色彩的,人物存在的环境及其生活方式也具有典型的“本土”意味。即使是当他描写一个“虚幻”性人物的时候也是如此。他强调的是北方的农村、城市,生活在其中的人,以及具有本土意义的地域风情、伦理关系、道德判断、价值选择。他的描写也并不刻意。以我的观点来看,有些简单、粗糙。他似乎更长于叙述,而不太着意于描写,以至于淡化了很多细节的意义。如果从这一角度来看,他的小说甚至也可以说是非常传统的。但是,无论如何,他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别样的审美体验,使我们感受到中国当代小说在表现手法上的丰富性。而在近期的一系列作品中,杨遥不事张扬地进行了自己的调整、探索,表现出许多新的变化。虽然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某一特点比另一特点就怎么样,但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突破既有模式的局限,是需要肯定的。这使我看到了他许多新的可能与希望。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