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心灵与心灵的碰撞——话剧《生命档案》创作体会

http://www.newdu.com 2017-10-30 中国文学网 孟冰 参加讨论
  话剧《生命档案》目前已经在京演出了34场,军委胡主席等全体军委首长观看了该剧。《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央电视台等数十家媒体对该剧进行了报道和专访。一部反映普通档案工作者的主旋律题材话剧,能引起这样强烈的反响,产生如此强烈的共鸣和社会影响,是我们始料不及的,同时也给了我们许多的启发。
    一、把握时代脉搏,正确认识主旋律题材文艺作品创作
    当我们接到创作反映刘义权同志话剧的任务时,感到十分为难。一方面写这类英模题材的戏本身就很不容易;另一方面刘义权是搞档案工作的,大多是坐在办公室翻阅、整理档案,很单一,没有大的行为动作。最主要的是刘义权是个平凡而普通的人,没有英雄壮举和豪言壮语,也就很难找到戏剧的矛盾冲突和戏剧高潮。在更深入地学习了刘义权同志的先进事迹后,我们觉得有责任当好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代表队、排头兵,我们就是要理直气壮地讴歌那些时代的英模人物,来打造主旋律作品的精品力作,来证明英模戏同样可以成为艺术佳作。其实,写英雄人物和写普通的平凡百姓对于主旋律创作而言并不矛盾。英雄人物固然有他们超越普通人的情操和思想境界,但他们同样也是一个普通的人,他们也是由普通人成长起来的。在我们这个时代,许许多多的普通人、普通党员都有着崇高的品格,他们的崇高品格代表着我党的先进性,这不是表面的、浅显的先进性,而是深化的先进性,它反映了人性深处的崇高。为什么他们能把自己的命运与党和人民紧密地联系起来,把自己的血脉融入到党和人民的身躯,把自己的理想寄托在党的事业之中?为什么他们能生活得那样充实、那样无私、那样光明?于是,结论自然归结到人应该怎样活着?人的理想是什么?人的生命怎样才能更加壮丽?因此,我们的文艺创作就应该热情歌颂伟大时代中的先进分子,就应该让那些充满理想、激情、感召力、震撼力的生命过程来影响、指导着我们的现实生活,引领千百万人去敬仰崇高。
    二、发挥话剧艺术的哲思功能,准确把握刘义权先进事迹的精神实质
    充分发挥话剧艺术独特的哲思功能,艺术地、深刻地展示和挖掘该剧的思想主题,为这部英模剧带来新的品貌,使此剧不再仅仅是完成任务的命题之作,或者是对英模事迹的简单歌颂,而是用艺术手段去启发、引导观众对刘义权平凡中的不平凡之处——他的精神志向进行更深入的思考。这其实就是我们的创作初衷。这个剧本的结构和它的故事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戏剧创作。刘义权的事迹没有故事性、连续性,比如他的正常工作就是处理各种档案,从革命历史档案到为我们国家和军队一些重大事件提供档案材料,包括三峡工程,大阅兵以及军衔制改革、中美军事档案合作等等,他都参与到其中,而且是作为主要专家,这些事情有的是交叉进行,有的是做完这件事情再做那件事情,如果用故事性把这些事情连接起来非常困难。因此,我们在研究剧本创作的时候,就强调首先把握住刘义权这个人的精神实质,对这个人的精神实质,包括对他的家庭、他的出身,他在部队受教育的程度,他的性格特征,把这些找准了以后,我们确立了这样一条贯穿始终的主线,那就是“寻找”。比如他走遍千山万水去寻找失散在民间的、失散在人民群众当中的革命历史档案,寻找“丢失的红十三军”,寻找秦大爷为革命牺牲却无证可查的父亲,寻找许娜的新四军烈士的爷爷、寻找美军失踪人员的下落等等。但在表现这些“寻找”时,我们并没有去描述刘义权在寻找过程中的千辛万苦,而是带领观众一起去寻找刘义权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寻找刘义权自己的内心世界,寻找刘义权的灵魂归宿,寻找刘义权的心灵家园。于是,舞台上观众看到的是红十三军将士英勇就义时的惨烈悲壮,是刘义权带着英灵“回家”时的撼人心魄,是许娜丈夫“革命烈士不就是三瓜俩枣”带给人们的痛彻反思,是秦大爷“俄大在地下等了几十年了”的十指揪心和最后时刻“谢谢了老刘”的那份宽慰与温馨。
    三、立足灵魂的启示,努力开掘情感中的力量
    立足灵魂的启示,把思考的根子扎在坚定的政治信仰上,用感动自己的人和事去感动观众,才能将情感中的力量聚合裂变,从而更好地把主旋律的宣传教化功能加以释放。当我们看到刘义权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个放大镜、一副白手套,38年如一日的坚守,38年的单调枯燥而无怨无悔;看到刘义权面对绝症时的“工作能让我感到幸福,工作能让我忘掉疼痛,工作能让我的生命支撑得更长久”的态度……我们的心真正被震撼、被感动了。刘义权不是时代精英,只是我们这支军队中普普通通的一员……但是他38年的坚守,他对生命的态度,体现了一个共产党员、一个革命军人的博大的胸怀和境界,这个境界不是说我们普通人能够靠政治觉悟就能够理解、能够去做到的。结论似乎是,他比我们高大。然而,他做的不过是收集、整理档案,并不是什么舍生忘死,义无反顾……他并不高大,他所坚守的不过是一个革命军人和共产党员最起码的价值观、世界观和责任意识,正如刘义权对我们说的:“这些都是我应该做的,要是不这么做就该问问为什么了”。这就是我们采访刘义权时他留给我们的“豪言壮语”,正是这朴实无华的言语将我们深深感动,当这种感动终于积累成为一种巨大的情绪团时,便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这就是我们创作这部作品的精神支柱和动力源泉。当我们内心深处有了这种激情,这些平时普通的话语同样可以成为戏剧情境中的“豪言壮语”。正如一位专家所言,《生命档案》的成功告诉我们,创作类似题材的文艺作品,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含情量,作品的含情量有多深,其含金量就有多沉。
    原载:《文艺报》
    
    原载:《文艺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