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当代文学 >

这部作品写出了人性深度评孙惠芬的长篇小说《寻找张展》(2)

http://www.newdu.com 2017-11-29 人民日报 周荣 孟繁华 参加讨论

    青春形象从一开始就与世俗世界构成紧张关系。张展对父母、对交换妈妈的抗拒与抵触,也是对世俗世界物欲横流的抗拒。由对权力至上物质崇拜价值观的本能抗拒出发,张展经由内心茫然的自我放逐到主动正视生活的苦难,反省自我人格和精神中的残缺,又在积极参与现实生活、实现自我价值的过程中蓄积起饱满的精神力量。这样,一个具有自省意识、灵魂丰饶的青年形象也在生活苦难与心灵伤痛之上站立起来。“80后”青年早已是文学作品中的熟悉面孔,但文学作品中始终缺乏具有内在建构力量的青年形象。上世纪80年代之后,“中国文学的青春形象,由超拔飞跃、激情四射突然变得落寞了”。而张展精神中所呈现的经历创伤后逐渐清晰的对内在人格精神力量的追求,正是当下文学所需要的充满了积极力量的青年形象。
    在“寻找”中,具有强烈感染力的不仅是那个饱满的充满内在力量的青年形象,更是还有小说字里行间流动着的温润的善意与宽容。孙惠芬对“关系”有着持久的着迷,“无尽的关系”是她关照世界的维度,也是结构小说、推动叙事最基本的动力。沿着错综复杂的“关系”的藤蔓,小说从生活河流泛着的浮光掠影潜入到幽深而晦暗的底部,写出人们普遍面临的心灵困境与生存难题,那些卑微的生命、难言的苦衷、绝望的情感都由此获得了充分的理解与包容。在对“关系”的痴迷中,孙惠芬塑造了一批坚忍而善良的心灵,他们是大众普遍共识中的边缘形象,是承受生活重负又无以言说内心痛楚的弱势群体。
    新时期以来的当代文学最重要的收获之一,就是对人性深渊的探底式书写。爱与善、崇高与救赎,这些曾经构成文学恒久价值的品质,是否还能在当代文学中产生回响?生存的意义、人性的可能,是否还能在文学中找到积极的回答?孙惠芬一定对此有过长久的思考。在她的作品中,绝对的恶是缺席的,而善意与宽容是克服残缺、苦难、绝望的持久力量。在经历了苦难和绝望的洗礼后,那些善良而坚韧的心灵,那些人性中的善意与温暖,已经成为构建人类道德高度的重要标识,成为人类精神殿堂中永恒闪烁的希望所在。
    通过“寻找张展”,作者以温暖人心的善意体察个体无以言说的痛楚与挣扎,沿着生活表象的蛛丝马迹开掘生活的多样可能。“寻找张展”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寻找的过程,而是在寻找的过程中,它以艺术虚构的方式面对世俗生活的困境,将琐碎而具体的生活背后流动的痕迹、荡出的涟漪、陷进的深渊一一呈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