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语言学 > 词汇学 >

汉语词义识解的乐观主义取向——一种平衡义程广泛性和义面突出性的策略

http://www.newdu.com 2017-11-16 《当代语言学》2014年第 袁毓林 参加讨论

    本文用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的乐观心理原则,来说明“救火、养病、恢复疲劳、打扫卫生”一类看似逻辑乖谬的表达的结构形成和语义理解机制。文章以“救”为主要的讨论对象,首先调查“救”在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中的论元结构及其句法实现方式,刻画“救”的概念结构、语义范围(义程)和语义侧面(义面),说明“救”的受事论元和原因论元作宾语跟“救”的两个义面(援助、使免于)的对应关系;揭示乐观原则是“救”的广泛的义程与突出的义面之间的平衡机制,人们用它来消解“救”可以带受事宾语和原因宾语所造成的歧解。最后,把这种歧义消解机制推广到“养病、恢复疲劳、打扫卫生”一类组合上。 
    作者简介: 
    袁毓林,北京大学中文系。 
    相关信息: 
    谨以此文纪念吕叔湘先生110周年诞辰。本课题的研究得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汉语国际教育背景下的汉语意合特征研究与大型知识库和语料库建设”(批准号:12&ZD175)的资助,还承同事胡敕瑞教授指正,谨此致以诚挚的谢意。 
    1.引言:看似逻辑乖谬的语言表达 
    语言是人类思维和交际的工具,所以语言似乎应该直接象征现实,或者间接反映我们对现实世界的经验和认识。但是,语言有时却不太给力,会出现一些看上去违背常识、甚至逻辑乖谬的表达。例如: 
    
    (1-4)中a、b两种说法,都是述宾结构;如果简单地用“动作-对象”这种语义模式去解读,那么它们多少是有点矛盾的。比如,“救人、救国救民”、“养身体、养身子”、“恢复健康”、“打扫院子、打扫落叶”都可以理解,听上去也合乎情理;但是,“救火、救荒”、“打扫卫生”就令人困惑,而“养病”和“恢复疲劳”就简直是匪夷所思了。其实,早在1950年代,我国语文工作者就已经注意到这种看似有违常理、不合逻辑的语言表达,并且有过讨论。后来,在新的语言学理论的指导下,类似的讨论也不断延续。比如,在1950年代末到1960年代初,《北京日报》《解放日报》《光明日报》和《语文学习》等报刊,对这几种表达进行了讨论。1980年代以后,吕叔湘(2002[1984])等也讨论过这些问题。 
    现在,我们打算在认知语言学理论的指导下,在大规模语料库的支持下,重新讨论这个问题。为了简单和方便,下面我们主要讨论“救”的意义和用法,兼及其他词语。 
    2.“救”什么?为什么“救”? 
    面对“救”的两种几乎矛盾的意义和用法,《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采取了如下分立两种义项(sense或lexical gloss)的处理方式: 
    
    从释义文字(gloss)上看,这两个义项基本上是一模一样的;从举例所反映的用法来看,这两种用法(搭配方式、选择限制)正好是互补的。并且,如果采用义项②“救助人、物使免于(灾难、危险)”这种把搭配项放在括号中的做法,那么义项①应该改写为“救助(人、物)使脱离灾难或危险”。这样一来,我们可以更加清楚地看出:这两个义项实际上是同一个意义,词典编纂者根据这个意义的两种搭配方式(选择不同的论旨角色作为宾语),把该意义分裂为两个义项。那么,搭配方式的不同是否可以作为义项分立的依据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下面考察“救”的宾语对于相关论旨角色的选择问题。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