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引言 语言的“主观性”(subjectivity)指语言中留下的说话人个性的印记,包括感情、态度、立场、视角等。交谈过程中,主观性体现在双方言谈的交替和互动之中,所以也叫“交互主观性”(inter-subjectivity)(参看Stein & Wright 1995)。每种语言都多少带有主观性,但主观性的强弱有差别,汉语属于主观性很强的语言,特别是它的词类系统有很强的主观性。有人问,区分词类只有一个标准,就是词的语法功能或“分布”(朱德熙1985:11),这个标准是客观的,何来词类的主观性呢?划分词类的标准是客观的,但是一种语言的词之所以有这样的分布状态,是有人参与其中的。许国璋(1991)曾高度评价《文心雕龙》的语言理论,刘勰在承认客观世界形和体的同时,充分肯定语言“惟人参之”、“心生而言立”的人为作用。我们所讲的汉语词类的主观性,是指以汉语为母语的人注重用自身习用的形式手段把带有主观性或主观性较强的同类词跟其他词区分开来。最明显的是汉语有一套用在句尾的语气词,本文的论述重点在语气词以外的实词上。 1.区分“大名词”和“摹状词” 字词的“重叠”是汉语的重要形态手段,依靠重叠首先区分“大名词”和“摹状词”。大名词包括事物名词(通常说的“名词”)、动作名词(通常说的“动词”)、属性名词(通常说的“性质形容词”)。 现行的词类体系先区分名词、动词、形容词,然后在形容词内部分出两个小类,即性质形容词和状态形容词,后者大多是前者的重叠形式,是摹状性的,主观性较强。然而汉语的事实是,名词、动词、形容词,不管是单音节还是双音节,各自重叠后都变为摹状性的词。这一重叠规律还打破词和词组的界限,表明汉语里词和词组、词法和句法的分界也不那么重要(施其生 2011)。先看普通话的例子(大多摘自华玉明2008): 名词和名词组重叠 动词和动词组重叠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