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稿曾在“第二届语言学科CSSCI刊物主编与青年对话论坛”(2016年6月华东师范大学)上报告,感谢与会者的意见。特别感谢李新良惠赐有关“叙实性”的研究资料,本文所讨论的一些现象也是从李文引入的。 ①本文中的“动词”做广义理解,包括一些动词性短语及形容词,指具有述谓功能的成分,所以有的文献也称为“叙实谓词”。 ②“可能世界0”称为“原初世界”,即说话者的世界,如果说话者与听话者在同一世界,则它也包括听说双方。原初世界一般默认为现实世界,但并不一定就是现实世界,如在一个虚拟语境中的对话,就这些话语而言,对话者所在的是原初世界,但不是现实世界。 ③Hooper(1975)把resent、strange称为主观态度,realize、know为获知补足语的方式。 ④英语中“I am sorry that/for …”在汉语中是用短语“对……感到遗憾”来表示的,sorry也是这一类。与之类似的还有“对……感到陌生/无所适从”等等。 ⑤Donnellan(1966)称之为“定性功能”(attributive)。我们用下面两个英语例子来说明之: Get the chance!(抓住那个机会)Get any chance!(抓住任何机会) 用定冠词the,表明“机会”是已经存在的;换成了any,则“机会”仅仅是可能的,不一定存在。这是因为any相当于逻辑上的条件关系,即如果出现任何机会,你就要抓住它,而条件使其成为封闭的、非叙实的。 ⑥伊藤大辅(2007)认为,“x高兴sp”的预设义应为:p为真,并且x认为p为真。我们则认为,只要x认为p为真就可以了,p不必为真。 ⑦渡边昭夫(1979)就把“后悔”视为非叙实,这与其他研究者很不一样。我们认为更好的解释是叙实性存在等级高低,并不是一刀切的。 ⑧季安锋(2009)说,“后悔”前面的分句如果表示假设、可能性条件,“后悔”不会触发事实性预设。 原文参考文献: [1]柏拉图 2015 《泰阿泰德》,詹文杰译注,商务印书馆。 [2]曹逢甫 2005 《汉语的句子与子句结构》,王静译,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3]陈鼓应 1983 《庄子今注今译》,中华书局。 [4]陈振宇 2010 疑问范畴中副词的功能,《对外汉语研究(第六期)》,商务印书馆。 [5]丁爱群 2006 预设的触发语研究,《长治学院学报》第6期。 [6]渡边昭夫 1979 关于普通话中的前提,《中国语研究》第18号。 [7]季安锋 2009 汉语预设触发语研究,南开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8]蓝纯 1999 现代汉语预设引发项初探,《外语研究》第3期。 [9]李红叶、陈振宇 2015 对“副词+VP/AP”结构的句法否定,《汉语副词研究论集(第二辑)》,上海三联书店。 [10]李佳樑 2008 现代汉语的实据性及其表现,复旦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李明 2003 试谈言说动词向认知动词的引申,吴福祥、洪波主编《语法化与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12]李新良 2014 现代汉语动词的叙实性研究,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13]李新良 2015 立足于汉语事实的动词叙实性研究,《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 [14]李新良 2016 疑问句与汉语动词的叙实性,《语言教学与研究》第2期。 [15]利奇 1987 《语义学》,李瑞华、王彤福等译,何兆熊、华钧校订,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6]辛斌 1997 论叙实谓词和含蓄谓词的前提意义与句法特征,《山东外语教学》第2期。 [17]熊学亮 2007 《语言使用中的推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8]徐烈炯 1990 《语义学》,语文出版社。 [19]伊藤大辅 2007 叙实谓词“高兴”及其虚化,《世界汉语教学》第3期。 [20]毓林 2000 论否定句的焦点、预设和辖域歧义,《中国语文》第2期。 [21]袁毓林 2014 隐性否定动词的叙实性和极项允准功能,《语言科学》第6期。 [22]张谊生 2000 评注性副词的功能琐议,《语法研究与探索(十)》,商务印书馆。 [23]Chafe,Wallace.1986 Evidentiality in English Conversation and Academic Writing.In Wallace Chafe & Johanna Nichols(eds)Evidentiality:The Linguistic Coding of Epistemology Norwood,New Jersey:Ablex,261-72. [24]Donnellan,Keith S.1966 Reference and Definite Descriptions.The Philosophical Review 75:281-304. [25]Gazdar,Gerald.1979.Pragmatics,Implicature,Presupposion and Logical Form.New York:Academic Press. [26]Givón,Talmy.2001 Syntax:An Introduction,Vol.I.Amsterdam/Philadelphia: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27]Hamsh,Robert M.1970.Studies in Logic and Language.Doctoral dissertation,MIT. [28]Hooper,Joan B.1975 On Assertive Predicates.In Kimball John(ed)Syntax & Semantics IV.New York:Academic Press,91-124. [29]Karttunen,Lauri.& Peters,Stanley.1977 Requiem for Presupposi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Berkeley Linguistics Society,,Berkeley,CA. [30]Kiparsky,Paul & Kiparsky,Carol.1970 Fact.In Manfred Bierwisch & Karl E,Heidolph(eds.)Progress in Linguistics.The Hague:Mouton,143-173. [31]Levinson,Stephen C.1983 Pragmatic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