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地来说,背景命题很特别,是依附在本句命题上、同本句命题唇齿相依的。有了明确的本句命题标记,就有了明确的背景命题,只要本句命题不变,背景命题就不能取消。另一方面,否定了本句命题,背景命题也就必然跟着改变,因此在否定的情况下不能保持语义恒定性。背景命题因而同预设和隐涵都不完全相同,并不能套用现有的语义、语用理论来加以解释,但相关理论又的确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以及一个分析的完整框架。 还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讨论的两个句式虽然具有基本相似的功能,但在具体使用上仍有很大不同,主要体现为背景命题的触发机制、背景命题的可取消性以及背景命题对本句命题真值条件的影响。“根本”体现了说话人的主观态度,表达说话人对于当前话语的一种判断,特别是对于本句命题真值的看法,但并不影响小句本身的真值条件。“本来”提示的背景命题往往是事实,而非主观看法,这个被提示而又未明说的事实是否影响句子的真值,取决于如何定义真值条件。这一问题会另文讨论。 4.结语 本文着重讨论“根本”、“本来”的功能。除了在小句中充当状语之外,它们的主要作用是提示一个背景命题,同本句命题形成对立关系。对于背景命题及其触发机制的研究,似乎还没有现成的理论框架可以使用,这当然是个不利因素。不过,没有可资借鉴的理论,又说明这是个很少有人注意的现象,值得我们花大力气去考查、研究。希望有更多的同行一起投入这一研究,挖掘更多的相关事实,总结出更准确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炼出能够解释这些现象的理论来。 注 释: [1]本文的汉语语料主要来自北大 CCL 语料库和中研院语料库。 [2]这里所说的背景命题,同功能语法中的背景 (background)或前景(foreground)没有直接联系。 参考文献: Cruse,D.1986.Lexical Semantics [M].Cambridge:CUP. Grice,H.1975.Logic and conversation[A].In P.Cole &J.Morgan(eds.).Syntax and Se-mantics.Vol.3:Speech Acts [C].New York:Academic Press.41-58. Grice,H.1981.Presupposition and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A].In P.Cole (ed.).Radical Pragmatics [C].New York:Academic Press.183-198. Grice,H.1989.Studies in the Way of Words [M].Cambridge,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Huang,Y.2007.Pragmatics [M].Oxford:OUP.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