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最有权女人的那些“固执”——摘自《默克尔传》 2014年福布斯全球权势女性榜上,德国总理默克尔位居榜首,但她更愿意保持适度的沉默。在一次电视访谈中她说:“我们的社会吝于保持沉默,实在变得太吵了。” 唯一获默克尔授权的《默克尔传》,为沉默的默克尔代言,讲述了权力背后一个真实的她。 办公室里挂着叶卡捷琳娜二世的画像 2005年,默克尔出任德国总理,这位看上去其貌不扬的德国女性,在办公室里挂了一幅叶卡捷琳娜二世的画像。 9年过去了,德国经济和社会平稳运行,曾一度抬头的极端思潮受到抑制,执政团队在民众中拥有欧洲邻国政要无法企及的高支持率。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德国曾涌现多位卓越的政治家,比如赫尔穆特·科尔,康拉德·阿登纳,还有威利·布兰特。这些前辈运作的是一个正走在强盛道路上的德国,而默克尔曾经与正在承担的,是肩负拯救欧洲重任的德国。 《默克尔传》作者、《南德意志报》国际部主编斯蒂凡·柯内琉斯这样写道,“默克尔并未主动寻找危机,是危机找上了她”——从美国次贷风暴引发的金融危机到欧债危机,虽然危机并非源自德国,但均对德国主导建立的欧洲秩序形成了挑战,特别是欧债危机,使欧洲的团结面临极大的威胁。 默克尔和德国,“在非自愿的情况下,赢得了举足轻重的国际地位”。 最不像斡旋者的斡旋者 拥有1/4波兰血统的默克尔成长于原民主德国,精通俄文,这项语言技能,令她比英美法领导人,更善于与俄罗斯强势领导人普京沟通。 从学校毕业后,选择成为一名科学工作者的默克尔,因为学术研讨等原因,频繁穿行在东欧各国间,而这几年里,她再度穿梭于欧洲各国,扮演斡旋者的角色。她可能是最不像斡旋者的斡旋者了,因为自始至终,默克尔都给人以不善言辞的印象,但在“不善言辞”的背后,恰恰是“秩序、结构、计划”,这些从早年严谨的工作经历中培养出来的特质,让她的斡旋更具效用。 本书详述了默克尔的从政之路:两德统一后,默克尔受时任德国总理赫尔穆特·科尔的提携,出任基民盟副主席、妇女和青年部长,媒体将她称为“科尔的小女孩”;她的欧洲观念是在1994至1998年间出任德国环保部长期间塑造成型的。1995年的柏林气候峰会,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与诸多新兴市场国家及贫穷国家、美国与更重视环保的欧洲国家之间,矛盾重重。但正是这次峰会,让默克尔学会了如何调处各界分歧,在分歧中捕捉共识,而最重要的一点是——妥协。 脑袋里装着“标尺”周游列国 1998至2005年,作为德国反对党领导人的默克尔,在一个又一个事件中获得成长与成熟。在成为德国总理后,默克尔已经能够娴熟地掌控德国政局,而她更担忧的是欧洲团结、自由市场、民主政治等这些二战后几代欧洲人全力争取和捍卫的价值观会走向崩溃。“民主及长久的繁荣昌盛,不是人与生俱来的权利。”为了避免担忧变成现实,默克尔不以个人好恶为转移,而是全力稳固欧洲秩序,在保证德国与俄中等大国关系的稳定同时,重视法国和波兰,并平衡其他欧洲国家的利益。 默克尔热爱比较,她会比较制度、政治程序、解决方案,正反模型始终在她的脑海中共存,经由智库检测再产生判断。她脑袋里装着这些标尺周游列国:别人怎么做?我们又怎么做?我们有哪些优点,我们又需要向别人学习什么? 她的“固执”是对的 对默克尔来说,真正的考验出现在欧债危机。 希腊困境揭开了“欧元区的结构缺失”,而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和意大利接连陷入混乱,则表明想“用大量资金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是根本行不通的。 默克尔坚决反对以发行欧洲统一公债的方式来为负债国家解困,面对美国华尔街和伦敦金融街施加的强大压力,她坚守原则,毫不退让。直到2011年,欧元区的结构缺陷、监管漏洞暴露得更彻底之后,曾经强烈抨击默克尔的那些人这才意识到,她的“固执”是对的:不经改革,不建立严密而负责任的监管审查体系,仅靠债务减免和资金注入,不但不能解决负债国家的问题,而且还会拖垮整个欧洲。 一个“固执”的女人,扛住了压力,经受住了诱惑,努力“拯救”着欧洲。 她对“警惕遗忘”抱以同样的“固执”——她说,“当亲身经历大屠杀并幸存下来的人们不再与我们共存于世上,我们应如何察觉自己的历史责任?”永远不能再有种族主义和反犹太主义,这份“固执”,使得较之二战中的其他涉战国家,德国的反思最为深刻与真诚。(《默克尔传》[德]斯蒂凡·柯内琉斯著杨梦茹译中信出版社)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