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读书指南 > 读书文摘 >

《父母的觉醒》后记

http://www.newdu.com 2017-10-12 中国教育新闻网 沙法丽·萨巴瑞 参加讨论

    
    《父母的觉醒》,[美]沙法丽·萨巴瑞著,王臻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3年9月出版
    孩子需要父母提供情感指导、安全感、包容心。与此同时,孩子也需要进入父母的生活,教他们那些只有孩子才办得到的事:活在当下,活得真实,获得发自内心的快乐。在缺乏觉醒的教养过程中,成年人往往失落了这些东西。
    身为父母,我们需要时刻与孩子一起活在当下,以便与他们共同应对数不胜数的事情。因此,我们临时生出来的小聪明、小技巧是靠不住的。觉醒的教养方式需要我们保持一种生机勃勃的状态,令孩子得以沉浸在同我们的情感关系当中,并由此学会跟随自己的内心行事,在生活中留下属于自己的独特印记。因此,我们以何种方式与内在的自我发生联系并活出真我,将会对孩子产生无与伦比的重要影响。
    因此,我们需要时常向自己提问,以审视自己是否形成了活在当下的习惯:
    我能否做到心思沉静?
    我能否做到停止思想,只是感觉、倾听、品味自己每一刻的状态?
    我能否开怀大笑,即使生活没有按照既定计划进行?
    我能否同情他人,即使在自己受到伤害的情况下?
    我尊重自己的身体吗?
    我能够保持热情吗?
    我热爱自己并非完美的生活吗?
    我能否做到“我就是我”,即使什么也不做,什么“出息”也没有?
    我能否坦然面对内心深处的情感,不惧评判,也不感羞赧?
    我能否从内心出发来观照整个世界?
    如果我们能活在当下,孩子也能学会——不是通过言传,而是通过身教;不是来自我们给他们买的东西或送他们去的大学,而是来自我们的觉醒意识。
    事实上,我们很少有人能够不受意志干扰地体会自己的经验,纯粹地同当下的体验为伍。我们常常不知不觉地陷入各种对立之中:此与彼、好与坏、我与你、欢乐与痛苦、过去与未来,当然还有父母与孩子。在这些纠结中,我们逐渐同世界剥离。我们意识不到自己造成了这样的分离,尽管我们一直都在这样做。
    当我们新结识了一个人,立即就会对他品头论足。当我们观察过孩子,立即就会告诉自己: “他不错。”“她挺坏。”或“他们为何要这样表现?”我们时刻需要对世界的方方面面进行评判。按照现实的本来面目去对待它,这对我们来说很陌生。要做到完全活在当下而不是幻想之中,我们就要聆听自己的心声,摒除对过去与未来的成见;我们还要进入纯粹的体验当中,而不是透过成见的帷幕看世界。
    每当我们无法活在当下的时候,就会难以接纳孩子的本真状态。于是,我们会将源于自身经验的理想强加在孩子身上。因为孩子是“我们的”,所以我们认为自己绝对有权这样做。于是,我们会用自己的方式抚养孩子,造成他们真实天性的萎缩。这相当于给社会添加了更多的不觉醒。我们的不觉醒应该由自己清理,而不该由孩子来继承。要想成为觉醒的父母,我们必须时时刻刻在各种情境下发现自己的不觉醒,并不断增强这种能力。
    由觉醒的父母抚养长大的孩子,不仅能与自己和谐地相处,也能获得发自内心的愉悦;还能发现宇宙的丰富多彩,知道如何找寻源源不断的活水。这样的孩子会将生活视为自己的一个伙伴,怀着好奇、兴奋与敬畏之心去面对挑战。由于他们的成长过程中充满了宁静的内省与内在的快乐,所以当他们成为父母后,也会教导自己的孩子如何生活得快乐满足。
    这样的快乐可以凭借充沛的动力滋润整个灵魂,而执著于权力与控制的游戏是有害无益的。不如以平常心应对万物,生活会由此充满治愈伤痛的活力并会代代相传下去。(本文为该书后记,有删节)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