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节律和形态里的前后不对称(18)

http://www.newdu.com 2017-11-16 《中国语文》2013年第5期 陆丙甫 应学凤 参加讨论

    (45)a.他有一个富有的父亲。 
      b.??他有一个贫穷的父亲。 
      c.他有一个穷父亲。 
    刘文指出汉语的“有”跟褒义的宾语相和谐,因此(45b)极不自然,但如果贬义的定语是复合词内部成分,则不被凸显,因此“其语义倾向不受领有句的制约”,如(45c)所示。 
    既然复合词内部定语极少述谓性,其松紧也就极少受“泛主谓关系松散性”的影响了。 
    5.4 “去朋友家去” 
    动词短语内部“前松后紧”还有一个例外,如“去朋友家”和“朋友家去”中,后者内部结合更紧凑。值得注意的是,后置的“去”,其前置宾语的复杂度受到较大限制,如可以说“朋友家去”,但不能说“昨天新认识的朋友家去”,而对应的前置“去”不受这个限制。这表明后置的“去”跟其前置部分之间的结合已经不同于一般的动词短语内部的结合,虽然其结合紧密度还不像“电话联系、掌声欢迎”这类状动结构那么紧密,而“电话联系、掌声欢迎”这类组合可看作本质上是复合词的“黏合结构”。朱德熙(1982)讨论黏合结构时没有提到这类状动结构,但根据朱氏判断黏合结构的标准,完全可以看作黏合结构。拼音文字中类似结构可以用段横连写为一个复合词,如英语中的C(onstituent)-command(成分统辖)、N-oriented(N导向的)等。 
    此外,两个“去”同现的“去朋友家去”这类结构,也表明前后两个“去”的性质不同。两个“去”的不同,还表现在下面的对比: 
    (46)a.去学校>学校去 
    b.去美国>*美国去 
    因此,不能把“去朋友家”和“朋友家去”作简单的比较。看来,“朋友家去”也许不是一般的“从属语+动词”组合性短语结构,而接近黏合性结构;因此,也容易偏离本文提出的动词短语内部的“前松后紧”倾向,如同我们上面5.3节所分析过的。 
    笔者没有见到过专门讨论“(去)NP去”的文献,但确有文献中讨论到相似的“(去)VP去”。吕叔湘(1944:163-164)认为“去VP去”中后置的“去”已“从实义词变成辅助词了”,表“先事相”(即“预言动作之将有”)。赵元任(1979:221)则认为它是表目的的小词。尽管对其具体意义的认定很不相同,但都承认后置的“去”较虚化。这一点,从其形式上轻读为qi也可看出,根据赵元任的描写,还可以进一步弱化为轻声的ke。并且,也正因为意义虚化,才变得不那么容易捉摸,导致赵、吕两位大家的看法不同。 
    陆俭明(1985)认为前置的“去”强调施事的位移,运动趋向性的意思较强;而后置的“去”则强调施事从事什么事,表运动趋向性的意思已经很弱。简单地说,就是前置的“去”更强调位移,后置的“去”更强调目的。这比较接近赵氏的看法。 
    以上文献多只论及“去VP去”而不是“去NP去”。杨永龙(2012)虽然讨论的是“VP去”的来源,但是其中提到了几个实际上是“NP去”的例子,如: 
    (47)问僧:“什摩处去?”对云:“去娥媚礼拜普贤。”(卷十九,大随和尚)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