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学网-学术论文、书评、读后感、读书笔记、读书名言、读书文摘!

语文网-语言文学网-读书-中国古典文学、文学评论、书评、读后感、世界名著、读书笔记、名言、文摘-新都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理论 > 比较文学 >

《红楼梦》与《追寻逝去的时光》中的爱情描写(5)

http://www.newdu.com 2017-10-17 《阿尔卑斯》第二辑 涂卫群 参加讨论

    (二)话语造成的误解、男性的多话与女性的沉默
    如果说眼神与动作由于其微妙性和不明确性容易造成误解,那么具有相对的明晰性的有声语言是否可以避免造成交流上的障碍和误解?
    宝黛两人虽彼此相爱,且都悟性极高,但仍然存在交流障碍。二人在情感的表达方式上,存在很大的差异。这一点从两人初次见面便显示出来。脂砚斋尤其强调了二人对“似曾相识”的不同反应:一惊一笑,“黛玉见宝玉写一‘惊’字;宝玉见黛玉写一‘笑’字。一存于中,一发乎外”。正是基于这最初的对视结果,黛玉始终难以达到对宝玉的充分信任。面部表情的差异,被揭示为女性表达的含蓄与不足、男性表达的自由与充分之间的反差。
    从宝黛关系的角度看,尽管出于天性,宝玉喜欢周围的所有女孩,他选择黛玉作为自己的配偶似乎是毫无疑问的。在他看来,他与她“心情相对……凡远亲近友之家所见的那些闺英阁秀,皆未有稍及林黛玉者,所以早存留一段心事,只不好说出来。故每每或喜或怒,变尽法子,暗中试探”(第二十九回)。这首先表明,爱情这种发生在两人之间的感情极其微妙,使人难以启齿直接表达。而“暗中试探”,已含有真真假假、在暴露的同时遮掩的暧昧特征;无论如何不会减轻黛玉对宝玉的最初看法:难知其底细。
    黛玉的表达(从表情到言语)往往比宝玉更为隐晦。宝玉以“不理”来形容黛玉对他的态度:“谁知你总不理我,叫我摸不着头脑,少魂失魄,不知怎么样才是”(第二十八回)。“不理”,首先意味着“无表达”或“不作表达”。而其中的原因则相当复杂。女性表达的匮乏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无人能确切读解她们的表情、话语的含义。这一点又与女性少有机会进行自我表达,以及难以得到认真的倾听有关。在她们的确切想法与他人的理解之间往往存在很大的差距,从而在她们看来,解释因过于繁琐而成为多余。她们的相对卑微的地位,迫使她们成为细心观察、寡言少语的内向型人物。缺乏表达的机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她们在思想与精神上的成熟,并妨碍她们成为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及精神自主性的人。
    黛玉经常责怪宝玉的话语是“欺负”。这个表达式首先透露的是对他人强加于己的行为的十分微弱的抗议。宝玉的直言与造次,对于“心较比干多一窍”的黛玉,无疑会构成一重伤害。两人从未直接触及爱情与婚配的问题,只是互相试探。很难设想时时处处黛玉究竟期待宝玉如何表达。宝玉借《西厢记》中张生的话表白心声:“我就是个‘多愁多病’的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引起的只是从宝玉眼里看出的黛玉的羞、怒、嗔(第二十三回),其缘故则不甚明了。她声称,他在“欺负”她,要去告诉舅舅舅母——她是否以此试探对方,乃至暗示他向他们表达对自己的情意?而且宝玉作为祖母倍加宠爱的孙子,他似乎有机会和条件告诉她自己的心愿:娶表妹黛玉为妻。
    从黛玉方面看,与人交流、对人表达的困难非常之大。这一点作者有所触及,比如第三十二回中,当黛玉无意间听到宝玉在湘云面前称赞自己,小说家这样写黛玉的心情:“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然而最终,她的百感交集,保持为“未发”状态(无人知晓),因为她“自觉无味,便一面拭泪,一面抽身回去了”。小说中,黛玉的这种情感未发的情形不少,特别是与宝玉在一起时。乃至在黛玉葬花一场,有一种独特的“宣泄”,达到一个表达的高潮;然而,对于她而言,她无法向包括宝玉在内的任何人表露心迹,唯有向花儿倾诉自己的情怀。黛玉的言说,寄托在她的诗作中,仿佛人物宝玉对黛玉的缺乏理解,由作者来补偿。
    与黛玉的经常性的沉默和欲言又止相比,宝玉常常显得直言不讳:有时难免对姐妹们言语“造次”(第三十回),而对身边的侍女则无话不说。第六回“把梦中之事,细细说与袭人听了。然后说至警幻所授云雨之事,羞的袭人掩面伏身而笑。”第五十二回,又将偷听到的平儿与麝月的谈话(她们不愿让病中的晴雯知道)“一长一短,告诉了晴雯”。
    作为一个痴情少年,宝玉与女性交往中的困惑和他给少女们带来的伤害并不少见。很多时候,他常常误读女性的表情与心意。一方面,作者以此表明宝玉的痴情与迂阔,另一方面,则表明女子的心思本身微妙曲折,难以看透。在第二十九回中,他为湘云而留下“赤金点翠的麒麟”,认为黛玉对此举“似有赞叹之意”,而当他表白回家后给她时,黛玉的回答却是“我不希罕”。显然,在宝玉的感觉和黛玉的心意之间存在较大偏差,在此,他大概是按照自己的期待,理解黛玉的表情。在接下去的一回,他与宝钗的搭讪,将她比为杨玉环:“怪不得他们拿姐姐比杨妃,原也体丰怯热”,结果引得她“大怒”。宝钗究竟为何“大怒”?在文学传统中,“西子太真”乃一同归入美女之列的人物。在此正像前面宝玉以崔莺莺比黛玉的情形,表面看来宝玉不过是想夸赞她们二人的美貌,结果却使二人恼怒。
    同样,《追寻》中,从爱情伊始,误解便开始了。在马塞尔看来,话语与眼神、动作相比,同样不是一种准确无误的交流方式。充耳不闻和误解不可避免。不同的教育背景使交往的前景变得更加令人难以预料。然而正是这一点同时使他感到这种交往“如同养蜂、种蔷薇一样令人舒适”。不过当两人交往进一步深化,马塞尔便难以维持这种超脱与欣赏的态度。
    而由于存在于男性与女性之间的差异——很多时候女性难以表达自己的真实愿望,使两人之间的误解难以得到开释。面对马塞尔的纠缠,吉尔贝特变得寡言少语,显得极为沮丧。寡言少语,正像黛玉有时对宝玉的“不理”,同样是一种表达,表达的也许是对实现彼此沟通的绝望。当马塞尔对吉尔贝特表示:“我什么地方不好?告诉我,我一定按你的话去做”,后者回答说:“不,没必要,我没法和你解释。”[50]
    这样的交流对于双方的爱情没有任何促进,而类似的交流在宝玉和黛玉之间也时有发生。然而同样年少的马塞尔和贾宝玉又怎么可能越过眼神与话语,直接看透女友的心思?曹雪芹与普鲁斯特显然注意到女性表达的匮乏所导致的男女在情感与思想交流上的种种问题,并在作品中进行了展开,而这仅仅是实现男女沟通的第一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评论
批评
访谈
名家与书
读书指南
文艺
文坛轶事
文化万象
学术理论